返回

跟着馆员读文史 | 阅读临平,探寻江南水乡文明的精神符号

2024-01-24
杭州政协

编者按

岁尾亦是起点。

日前,杭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特约研究员)“走进区县(市)”系列活动正式启动,首站走进临平。

临平,是杭州东北方向的重要门户,是千里大运河之畔的一颗耀眼明珠。自古以来,这里水网密布、商贾辐辏,孕育了厚重而灵秀的地域文化,成为江南水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何为江南?如何让江南文化熠熠生辉?如何让江南文脉绵绵不息?文史馆员走临平,从俞樾纪念馆到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从玉架山遗址公园、丁山湖湿地再到塘栖古镇,一面走读,一面思考。

当行与思跃然于笔端,披古通今的文史馆员们正为杭州推动特色文化研究阐释和传承创新,推进杭州一流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甘当“桥梁”。

一城临平水,自在展风华。

由一盏“金苞银花”说开去

作者:袁明华

临平水乡,因水而生,因水而美。

任意进入丁山湖、进入北大漾、进入西太漾、进入大运河环绕的水乡腹地,到处都是水,河、湖、港、汊、池、湾、浜、漾,其间密布洲、渚、岛、墩、田、地、岗、滩,处处点缀着各种标志性的地域树种,水杉树、池杉树、苦楝树、乌桕树、枫杨树,沿途间杂着各种大小果园、菜园、桑园、花园,与安居其间的农家组合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而在这样的环境里孕育的丰富的物产,更是滋养着水乡的心灵,令家乡人民自豪。

小满节气的塘栖枇杷、芒种节气的超山青梅、大暑节气的小林黄姜、寒露节气的三家村莲藕、霜降节气的临平甘蔗、小寒节气的沾驾桥荸荠……

乡野、乡人、乡食,时令、时鲜、时奉。

四乡八野天地育英,在大地的记忆中熠熠生辉。

水乡的模样,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物产的模样,富有临平特色的物产的模样。

乡人无不如数家珍,且敢于炫耀,勇于争先,隔壁邻居也要比个高下,跟划龙舟比赛似的。

若放到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更广阔的大舞台上去考量,申请更多和“中国枇杷之乡”一类的荣誉,推出更多国家级名优特产,赋予更多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临平人毫不心怯,拿到国际大舞台上去比划比划也毫不示弱。

人们说,临平水乡,因水而乡,因物而香。

那天坐画舫巡游丁山湖,我发现一个细节。船主泡茶,不泡龙井,也不泡径山,而是外人一时看不懂的枇杷花茶。北方来的某馆员听说其好处,觉得稀罕,还专门向村民讨要了枇杷花茶带回去。

一般人只知道塘栖枇杷好吃,“五月江南碧苍苍,蚕老枇杷黄”,却不知枇杷树一身是宝,一生传奇。

一般的果树,到了冬天,不管落叶与否,都进入了休眠期,枇杷树开花结果的周期却要持续一年,秋孕蕾、冬著花、春结果、夏成熟,枇杷树是独一无二集四季之精气的果树。

寒冷的冬季,花骨朵渐渐奶胀。当积雪从枇杷树冠消融时,外表金色的花苞在氤氲的雪气中,以春天般的风姿傲然绽放银白色的花朵,吐露沁人的芳香。

枇杷花过于密集,需要删减,删减下来的刚露出奶白色花瓣的花蕾,就是典型的“金苞银花”。从前农家孩子罹患咳嗽顽疾,总是先想到了枇杷花。

而这时它的叶子,在寒风中绿得很有层次,有鹅黄绿的叶芽,有嫩绿的新叶,有墨绿的老叶,好一个“冬天里的春天”景象,看着叫人精神倍增。

而这枇杷叶和枇杷花有同样的功效。找不到枇杷花时,摘几片鲜叶子,将表面一层白乎乎的粉刺毛刷掉,放点冰糖煮一煮,或者与梨子同炖,也是一副良药。

这一摘一煮,或一炖,传承了数百年上千年。

我说,这位馆员带去的不只是“金苞银花”,而是临平水乡文化养育的精灵。

水乡文化的核心在于水,核心的核心在于治水。

中国历史上,治水等于治国。

与江南水乡其他地域比,临平也许并不出众。但临平地域数千年的水利工程建设,从中国县区一级作横向比较,堪称一等一的存在。

尤其自京杭大运河二通道建成通航后,临平境域北部西部和东部三面被大运河环绕,南部卧着钱塘江古海塘,中偏北的良渚时期玉架山文化基本面也是水利工程,而东西向贯通中部的上塘河是中国水利史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探水利工程建设,揭水乡文化根脉。一部深厚的水乡文化养成记,就这样在古老而新生的临平大地上生生不息。

而物产的模样,便是临平水乡文化靓丽姿颜之一。

中国江南水乡博物馆为什么建在临平?

作者:孙跃

近年来,我参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组织的活动,对临平的江南文化有了一些印象。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建在临平,是有道理的。

江南,是中国地理区域概念,从地理上讲,一般指长江下游南岸的环太湖区域,现在的江浙沪地区加上安徽的徽州等地。江南文化经历长期的发展、变化、转型,在不断整合与重构中,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体系。

临平的魅力,来自山水相间的江南水乡地貌和风景韵味,来自域内的大运河、上塘河、运河二通道及湖塘水系,来自江南水乡的历史文化、物产饮食、人文风俗,来自临平人保护、传承、重塑、发展江南水乡文化的意志和努力。

我想,临平体现江南水乡文化韵味的方面,是否可以作以下概括和描述:一段流经临平的江南运河。一座江南古镇,即国家4A级旅游景区塘栖镇。一座江南古桥,运河上唯一的七孔石桥广济桥。一条充满诗意的古代临平道,北宋诗僧道潜、南宋四大家之一的范成大都写有诗作,如道潜在《临平道中》写道:“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一座山,即飘着梅花诗香的超山。

展开全文阅读
作者 : 文 市政协文史研究中心
编辑 : 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