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太谟:三届履职路 一生政协情
委员名片
姚太谟,三届、四届、五届富阳政协委员;富阳日报社原党组书记、总编辑;现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富阳区企业传媒研究会顾问。
履职故事
从1990年至2003年,姚太谟作为新闻界别代表,连续担任了三届政协委员,有幸见证了富阳政协事业的蓬勃发展,参与了民生实事的开花结果,收获了宝贵的参政议政经验。他说,许多激动人心的履职事件和场景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历久弥新、催人奋进。
珍惜荣誉,严于律己
“政协委员是一份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1990年初任政协委员时,姚太谟是富阳县委报道组组长。采访多、写稿多、跑乡镇多……忙碌是报道组工作的日常。但作为家中的主要劳动力,完成报道工作的同时,他还要打理家中的4亩田地。“两地相距30里路,我每周来回,大概持续了五六年,上班从不迟到早退和影响工作。”姚太谟说,作为一名政协委员,自己代表的不只是个人,也是政协的形象,要把“守纪律、作表率”作为履职的基础。
1993年,《富阳报》复刊。1991年到1995年是中国第八个五年计划时期。为顺应改革开放新形势、助力现代化建设,富阳政协发起“我为八五献一计”活动。作为报社总编辑,姚太谟将目光放到了加快推进农村农业发展上,组织报社采编人员和通讯员,深入基层采访。经过7个月的辛勤劳动,《富阳报》陆续刊发了25个《农村看巨变》专版,后汇编成书。“后来,这本书成为很多干部学习借鉴的‘蓝本’。”姚太谟表示,《农村看巨变》这本书以大量生动的事实展现了富阳各乡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仅有益于广大干部群众加深对富阳的了解,也增强了大家热爱富阳、热爱家乡的感情,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在做好内宣的同时,外宣工作亦有声有色。《三任书记同种一畈试验田》《富阳有盏长明灯》……一篇篇散发着泥土芬芳、张扬着拼搏劲头的稿件在人民日报刊登,向外推介富阳农业新发展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智慧与创新力量。
关切民生,建言献策
“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是新闻工作的特殊优势。担任委员期间,姚太谟深入基层调研、密切联系群众,积极建言献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基层委员的责任与担当。
“一张富阳纸,十万打工人”。作为一个区域性支柱产业,造纸业曾经支撑起了富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我国第八个五年计划时期,乡镇民办造纸企业遍地开花,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富阳。“这是中心工作,也是民生关切。”经过调查研究,姚太谟提出了《我国加入WTO前,建议市政府对我市造纸业及早采取对策》的提案。建议整合富阳低小散造纸厂,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同时加强污水治理和员工关爱。该提案被列为年度重要提案,后被编入《富阳政协25年回眸》一书。
同样影响深远的提案还有《关于加强富春江挖砂船管理的建议》。富春江河道采砂历史悠长,曾经每年开采的黄砂量在1500万吨左右,采砂规模曾是全省最大。采砂产生的效益,使沿江两岸相当一部分农民走上了富裕之路。然而,也有一部分人在利益驱动下违规采砂。姚太谟回忆,彼时富春江上挖黄砂的船有百余只,过度采砂,不仅造成了江水浑浊,还导致堤岸下沉、坍塌,危及堤防安全。后来,提案被采纳实施。从组建富春江管理处,到取缔富春江内的所有无证砂机,再到全面关停富阳段渔山可采区、缩减新桐可采区,经过二十六年的不懈努力,富春江采砂管理完成了从无证到有证、从无序到有序、从无偿到有偿、从不限量到限量的根本性转变。
退而不休,笔耕不辍
2004年退休后,姚太谟与蒋根顺牵头成立了“富阳区企业报研究会”。最初有13家企业办内部报纸,到鼎盛时期,这一数字达到31家。近二十年时间里,姚太谟为富阳企业培养了大批新闻写作和办报人才,还使富阳多家企业报连续多年斩获中国内刊协会“百佳企业报”“十佳企业报”等荣誉称号。
姚太谟还利用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老会员的身份,通过联系省医学会,连续18年从杭州市各大医院组织名医下乡,先后为富春街道、东洲街道、鹿山街道、银湖街道、新登镇、龙门镇等16个镇街、21个行政村的村民义诊。同时,他还造福乡梓,帮助家乡鹿山街道三合村设计建设了“村史馆”,帮助鹿山街道建设了“乡贤馆”。
四秩慧语
政协这个大家庭,汇聚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和优秀人才。我们以个体汇聚成了政协委员这个大群体,理应结合自身岗位工作实际、专业技术领域,当好党委政府“智囊团”、人民“服务员”,切实在高水平描绘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富阳新篇章中展现委员风采。尽管我的政协履职生涯早已结束,可我一生都会感念政协,会为曾是政协委员而自豪,愿意随时为人民政协事业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