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寻梦上城 | 从辉煌到重生——杭州最大书院万松书院的前世今生

2024-12-23
上城政协

杭州的书院兴起于元代,明清达于鼎盛,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万松书院。万松书院位于杭州市上城区万松岭路81号,因白居易《夜归》之“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句意而得名。历史上,它曾是浙江最高学府、孔氏南宗阵地、阳明心学讲台,引领明清时期江浙书院教育的发展。

明弘治十一年(1498),浙江右参政周木在万松岭报恩寺遗址上改建万松书院,书院承担讲学、祭祀、藏书功能。书院的祭祀活动主要由衢州孔氏南宗嫡系后裔主持。孔氏南宗复爵后,博士署正式向书院派驻执事官常驻奉祀。

明嘉靖四年(1525),巡按御史潘仿与时任提学佥事的王阳明门生万潮拓展万松书院讲学事业。应二人之请,在绍兴家居讲学的王阳明作有《万松书院记》,他批评当时儒学教育沉迷科举之弊,反对将为学视野局限于八股文,即使科举也要以道德人格修养的“明伦”为前提,通过“致良知”的途径,追寻古圣贤之学。

明嘉靖九年(1530),全国学宫和书院的孔子像一律换成木主(牌位),惟万松书院以家庙例仍留圣像。孔子六十一世孙、五经博士孔弘章,特将保存在衢州家庙的唐吴道子绘圣像碑摹刻于院内,后虽经磨文重刻,至今在书院旧址中仍可看到当年所摹的孔子像。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王阳明高足邹守益在浙直总督胡宗宪陪同下赴万松书院主持讲会。沈懋孝在《讲学述》中记载“胡督府梅林公迎其师东廓邹先生馆于西湖之万松书院,因折柬招四方讲学者三百人并侍邹先生之教几半月,……始欣然有会心处矣。”此次讲会能邀请邹守益赴浙,且集300多士人论学达半月之久,可见当时万松书院在阳明心学传播中的影响力。

明万历年间,阁臣张居正废毁天下书院,万松书院因祀孔子而幸免,改称“先贤祠 ”。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孔子六十六世孙、五经博士孔兴燫主持书院的祭祀,去世后就葬在万松岭侧。清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帝巡临书院时,看到书院祭祀活动之盛况,曾感叹“道传孔孟有真源”,当时祭祀之隆重,可见一斑。此后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万松书院一直由孔氏南宗管理。

1999年,杭州市人民政府在遗址上按明式旧制重建万松书院,2002年10月建成向游人开放。万松书院作为梁祝爱情传说的起源地, 2005 年起开办“万松书院相亲会”,每周六上午为杭州人提供相亲平台,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万松书院由此名声大振,成为杭城相亲交友的热门去处。

2009年,书院开办了面向市民的“万松讲堂”,由浙江大学儒商与东亚文明研究中心等6家文化宣传单位共筹联办,秉承古代万松书院“务求真实”的办学宗旨,以讲学、研讨、培训、交流等形式,使万松书院再度成为传统国学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基地。万松书院还开展过许多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经常与岳麓书院等著名书院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展开全文阅读
作者 : 上城史志
编辑 : 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