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寻梦上城 | 杭州上城区小营巷有座听王府,毛主席曾去视察过

2024-12-30
上城政协

上城区小营巷西端,有一座粉墙黛瓦、石库墙门的晚清建筑,是太平天国听王陈炳文的府第,人称“听王府”。

图片

◆杭州听王府

听王府原来是清道光时杭州豪富顾鸾的住宅,宅中“叠石疏池,栽花艺树,中有厅事,轩敞宏丽,纵横可设百筵”。太平军第二次攻占杭州期间,作听王府。听王府原范围较广,包括今小营巷58号、61号和旧城改造中拆除的62号和龙骧里3号。58号建筑,占地面积978.7平方米,尚存一座三架卷棚廊及后墙上小部分壁画。61号建筑,仅存第一进楼屋,面阔三间(11.5米),进深6.6米,木结构,雕刻极精细,楼上是五架抬梁式带前后单步梁,楼下是四架前后转棚廊。

听王在杭州

咸丰十一年(1861)十二月二十九日,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率部从望江、候潮、凤山、清波四门攻入杭州外城,清浙江巡抚王有龄自缢。这是太平军第二次攻克杭州。当时,内城(即旗营,始建于清顺治五年,占地面积1104.5亩,为八旗驻杭兵营)未破,李秀成令朗天义、陈炳文在城东万安桥一带扎营。陈炳文以顾鸾住宅为大本营,与太平军其他将领商讨破内城之策。12月31日,太平军攻入内城,杭州将军瑞昌,副都统杰纯、关福均自杀。陈炳文被进封为忠孝辅将,继续守杭,次年三月,授听王衔。同治三年(1864)三月三十日,因杭州被清军围困,粮道断绝,陈炳文率部从武林门撤出,退向德清。

在太平军占领杭州的两年三个多月间,杭州由听王陈炳文镇守,他是杭州最高的军事和行政长官,听王府就设在小营巷顾銮的住宅。陈炳文在杭州时,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所建设。政治上,设杭州郡,分钱塘、仁和两县,推行乡官制度,乡官由下层百姓充任。在湖墅设“招贤馆”,把通江桥附近的原清巡抚衙门也改作“招贤馆”,广泛争取知识分子和各种人才。不久,“开科取士”,试题是《太平一统江山万万年》、《为将必有为将之学问》,当时有三十多人应试,结果全部录取。建立户籍,发放门牌,为防止奸细混入或逃亡,规定出入城门要凭太平军发的“牌照”,军民外出办事,发给“路凭”或“路票”。经济上,设买卖街,划出一定区域作军民交易的场所,太平军常把实物运到买卖街去售卖,又从居民那里买回所需的东西。除买卖街外,还有许多市集,清河坊、孩儿巷、武林门外的十里长街,都是当时买卖兴旺的地方。“贾贩西溪市集兴,近乡不扰屋新增,地名大好称留下,七百年来宋谚征。”听王在杭州曾铸制钱币,“‘贼’以郡庠为硝馆,兼铸伪钱,其文曰‘太平天国圣宝’”。太平军重视农业,称粮为“圣粮”,在艮山门、东城大仓一带设有贮存“圣粮”的仓库,储有大量稻谷,仅艮山门一个仓库,就有几十万石,“圣粮堆积叠如山”。又派人修海宁海塘,“海宁州海塘坍塌,急宜修筑,以卫民生而保田土”。文化上,太平军常对军民进行“讲道理”的教育,像小营巷听王府前面,就筑有龙亭,雕刻精细,作为向军民宣传耶稣教义的讲坛,讲道理时,“堂下万人来听讲”。

图片

◆杭州听王府内景

毛泽东来过的地方

1958年1月5日下午,毛泽东准备离开杭州,在去机场的途中,忽然灵感一动,提出要到小营巷看看。

没有事先安排好的敲锣打鼓和夹道欢迎,静静的小巷一如平常般洁净。毛泽东走进61号墙门,看到两位姑娘正在聚精会神地下棋,便和蔼地问:“我到这里来看一看你们的卫生工作,好吗?”只顾下棋的姑娘回答道:“好,好,欢迎!”猛一抬头,她们怔住了,望着眼前的巨人,恍然在梦中。毛泽东和她们握手,“你们做向导,带我参观好吗?”

接下来,毛泽东问这里有没有苍蝇?居民回答没有。他满意地点点头。

在居民共用的厨房间,毛泽东看得很仔细,还打开锅盖,看了烧熟的菜,说:“营养不错嘛。”走进青年工人的家,毛泽东翻看这位丝织厂工人递过来的日记本和一块丝绸,说:“好!”毛泽东问居民的大水缸里为什么养金鱼?居委会干部说那是用来吃蚊子在水中孵出来的幼虫的。毛泽东高兴地说,这办法好,可以推广。

在教师家,毛泽东看到墙上的奖状,握着主人的手说,原来是一个先进教育工作者,很好。然后关心地问,你们在学习吗?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他摸摸在看书的小孩的头,又说:“很好。”

61号,现在还有几户居民和一家敬老院,墙上镶嵌着“毛主席来过的地方”的字样。

图片

◆小营巷

展开全文阅读
作者 :
编辑 : 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