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风采|李巍:聚焦产业 搭建桥梁 为创新发展“解题”建言
身兼市政协委员、余杭区审管办主任、民盟余杭区基层委主委,李巍的履职轨迹始终与科技创新同频。实验室里问需,生产线旁求解,产学研一线穿梭……这些场景,早已成为李巍工作的日常写照,构成了她为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奔走建言的生动注脚。
聚焦产业创新 撰写务实提案
生物医药产业是杭州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为撰写提案《关于进一步完善生物医药研发类企业支持体系的建议》,李巍时常穿梭于生物医药企业之间,发现创新型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审批周期长、人才引进受限等困境。因此,她在提案中提出优化专项扶持基金、简化审评审批流程等建议,得到相关部门积极回应。
同样,在调研高校和科研院所时,李巍敏锐地察觉到,部分创新成果难以有效对接市场需求、转化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于是,她提交《关于建立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议》提案,主张搭建国际化、市场化的技术转移平台,让科技成果走出“象牙塔”,真正实现“墙内开花墙外香”。
李巍还担任余杭区政协科技界别组组长。在作为区政协委员履职期间,李巍通过大量走访企业,发现区内新的产业集群培育尚需加力,便撰写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区内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我区产业创新能力的建议》。该提案以及针对高新技术企业金融支持需求提出的其他相关提案,均得到区委区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推动。这些经历也让她深刻认识到,“政策落地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持续跟踪、多方协同,以‘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
探索改革举措 让服务跑在需求前
在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的赛道上,李巍积极推动余杭区审管办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2024年,余杭区审管办率先打造“一中心一平台”,创新举措不断涌现。线下的企业(人才)综合服务中心,推出266项涉企增值服务事项,特色“一类事”服务以及“办不成事(兜底办)”机制,精准解决群众和企业办事的“痛点”“堵点”。线上“余省心”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持续迭代升级,归集海量企业数据,实现“政策找企”“资源找企”。全力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做好“两张清单”,承接国务院“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17个,累计承接省级“一件事”事项73个,其中水电气网联合报装改革成功创建省级试点。
其中,“农民回迁房安置办证一件事”为全国首创,推动安置办证迈入“AI时代”;“工程渣土审批一件事”获得多位市领导批示肯定,并被央视点赞报道。
搭建政企桥梁助力企业茁壮成长为助力杭州建设更优营商环境,李巍巧妙结合政协委员身份与审管办职能,搭建起政策与企业对接的桥梁。
线下,她精心打造“雨露课堂”“行走的办事大厅”等政企活动品牌,在企服中心的项目路演中心,一场场政策培训、对接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企业负责人与政府部门面对面交流,政策制定者与市场主体心贴心沟通,营造多元赋能的良好氛围。
线上,用好“余省心”平台,2024年推送适配政策资源及信息 98.02万条,完善政策申兑流程,实现惠企政策一站式兑付,兑付企业14.23万家次,兑付资金51.07亿元,真正让政策红利落到企业实处。
此外,李巍积极利用党派优势服务政协工作。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如数字经济、民生改善等)组织专题调研,将盟员专业见解转化为高质量提案,在主职岗位的政务服务工作中实时收集社情民意,提炼共性需求,通过政协和党派渠道精准建言,重要议题实行“双角色会商”,实现“建言助发展、服务惠民生、履职树形象”的良性循环。
回顾履职历程,最令李巍难忘的是在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代表科技界别组发言的经历。当时,小组走访多家科技企业后发现,企业在全生命周期中面临政策分散、获取服务效率低等问题。李巍提出“再造流程、集成服务”理念,建议政府增值服务从“一件事”向“一类事”升级,将惠企政策打包成“政策工具箱”。这个建议得到了市委主要领导的肯定,这让她备受鼓舞,也更加坚定了履职的信心。
展望新一年,李巍已做好规划。作为政协委员,她将紧扣“科技创新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强化责任担当,创新履职方式,加强自身建设,形成高质量提案。结合审管办工作,她将进一步建优建强“一中心一平台”,助力产业政策落地兑现,推进助企服务闭环,为建设创新高地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