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生态底色,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杭州样板”——市政协召开“筑牢自然生态屏障,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专题协商会
10月30日,市政协召开“筑牢自然生态屏障,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专题协商会。13位来自各级政协组织、民主党派、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的代表齐聚一堂,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协同发展集思广益、建言献策。市政协副主席许明讲话。市政府副秘书长周国江到会听取意见。

“要充分认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的深远意义,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大局,不断厚植生态文明之都特色优势”。会上,市政协城建人资环委主任沈海峰作主旨发言,介绍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情况,提出应从“强化保护战略落地”“深入实施污染防治”“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网络”“深化数字科技应用”“培育生态价值产业”“健全全民参与体系”六个维度,系统性筑牢杭州的生态安全屏障,实现保护与富民协同发展。

守护生态本底
绘就全域共生新画卷
面对城市发展带来的生态空间挤压,与会代表从“鸟类友好、小微栖息地、生态廊道”等关键突破口,为系统修复生态本底、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寻求切实路径。
杭州植物园科研科普部部长王浥尘聚焦城市微观生态,建议组建跨学科勘查组摸清生态家底,为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建立小微栖息地示范点,彰显地域特色;开展公民科学项目、推广“阳台方寸自然计划”、打造自然教育路线,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鸟类是生物多样性恢复的重要指标。杭州原乡野地生态保护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沈秋提议采取科学手段推动鸟类友好城市建设,如推广鸟类友好建筑标准、规范防鸟网生产使用、控制人工光照干扰等,将物种保护融入城市肌理。
杭州水域资源丰富,滋养着144种淡水鱼类及丰富的水生生物,但在水生动物保护方面,仍面临栖息地挤压、非法捕捞等挑战。市政协委员,杭州市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余岱建议,深化松江鲈鱼、三角鲂等保护区濒危、特有物种保护,并应用AI技术实现千岛湖等水域的生态精准管控;创新生态补偿机制,对破坏种质资源行为,重心由“处罚”转向“修复”。
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所副所长魏晓冬建议以西溪—五常湿地群生态修复为蓝本,通过构建“一核三廊多节点”生态骨架、实施下穿隧道+生态廊道整体改造、优化路网功能结构等方式,破解杭州绕城高速对生态系统的割裂问题,为沿线生态优化提供示范。

挖掘绿色潜力
创新价值转化新路径
在筑牢生态屏障的基础上,如何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美丽风景”转化为“美丽经济”?与会代表围绕资源转化与业态创新,探索保护与利用的双赢模式,为生态价值变现提供实践思路。
杭州是生态文明之都,守护着华东地区重要的“生物基因宝库”。市政协委员、杭州植物园副院长沈笑建议,以人工繁育濒危植物为核心,推动多维度价值转化:在药用领域联合科研机构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在生态文化领域推广观赏物种的适应性栽培。同时,探索“科研+企业+农户”协同模式,既输出繁育技术、拓展产业渠道,又带动农户参与种植,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价值的协同提升。
立足区域特色,临安区政协副主席胡水元提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典范城区”的总体愿景,建议在保护优先、科学评估的基础上,推动更加丰富的生态价值转化,打造“生态研学+农耕体验+民俗文化+休闲旅游”一体化农文旅融合型经济新业态,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业。
萧山区民生通惠乡村振兴服务中心负责人刘申敏以“江河荟浙江翠”寺坞岭自然地为例,分享竹林生物多样性提升与公众参与实践,该案例已获多项省级、国家级荣誉。她建议,制定《自然研学活动指导规范》,明确活动标准与行为底线;构建全龄段自然教育体系与社区生态科普点,推动生态保护与产业增值、公众参与深度融合。
杭州市生态环境局上城分局自然生态科科长冯丽影建议,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依托城市公园、湿地等空间设计研学课程,配套开发本土物种文创产品,实现生态与文化价值双变现;推广友好农业,以轮作套种等模式保护土壤生物多样性,开发本土物种文创;结合中医药文化,建主题场馆推健康旅游,拓展生物多样性利用路径。

夯实治理根基
构建多元共治新格局
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制度保障与社会参与的协同发力。与会代表从法治建设、数字赋能到公众参与,为完善治理体系贡献智慧。
萧山区政协城建委副主任富丽结合基层实践,呼吁强化部门协同联动以提升保护成效;优化空间保护格局,织密就地保护微观网络并完善迁地保护体系;加大政策保障力度,设立专项资金、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同时加强科普宣传教育,依托多渠道与体验地营造全社会保护氛围。
市政协委员、临安区锦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张超主张以数字化手段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议构建“传感器+卫星+无人机”的全方位遥感监测体系,搭建生物多样性数据共享与智能分析平台;打通多系统数据壁垒,形成覆盖全市的“天眼”监测监管体系,提升保护与监管的精准性、协同性。
西湖区政协副主席陈凯聚焦法治保障,建议加快推进地方性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构建“层级衔接”法律框架,动态更新现有区域专项条例,为保护工作提供刚性法律依据。
公众参与是保护工作的“活水之源”。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科研科副科长牛晓玲提出,通过增设生态护林员岗位、开设科学公益岗位、培育自然教育师等举措,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和深度。同时强化数字赋能,搭建智治平台,提升公众参与合规性。
市政府副秘书长周国江感谢大家提出的真知灼见。他说,杭州作为首个获得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承办权的亚太地区城市,既是荣誉更是责任。会后,政府相关部门要围绕本次协商会意见,认真研究,系统梳理,助推转化,持续推动杭州生物多样性保护突破与生态文明建设升级。
市政协副主席许明充分肯定课题组调研成果和大家的意见建议。他指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生态文明之都”的城市定位和“努力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样本”的殷殷嘱托,强化规划引领,持续推进杭州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工作走在前列,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践行者;要充分用好本次调研形成的丰硕成果,系统梳理各区县市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方面的创新实践和成功案例,推动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杭州经验”;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界别作用,持续为杭州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建真言、谋良策、出实招,推动意见建议落地见效,为擦亮生态文明之都金名片作出政协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