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承载城市发展的厚重使命;行动,书写跨越争先的时代答卷。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也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关键之年。作为省会城市、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杭州始终肩负引领区域发展的重任。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如何坚决扛起“经济大市挑大梁,省会城市当头雁”的责任担当?在21日下午举行的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联组会议上,政协委员们立足各自领域,深入交流、积极建言,为城市发展凝聚智慧力量。
抢占未来产业赛道
未来产业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坚决扛起“经济大市挑大梁,省会城市当头雁”的责任担当,必须不断探索新路径、增添新动能、推动新发展。“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和专项政策的基础上,应趁热打铁,细化分类培育路径,绘制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图谱’,筹划建设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根据技术、市场成熟度推动产业的阶段培育、动态调整,培育更多像宇树科技这样的领军企业。”张浙亮委员建议。
市政协委员,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张浙亮
市政协委员,滨江区政协副主席杜昊
市政协委员,浙江建院建筑规划设计院院长徐召儿
市政协委员,浙江做客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可歌
量子科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未来产业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在杜昊委员看来,杭州可大力发展“量子+医疗”“量子+地质”“量子+导航”“量子+海洋”“量子+光电传感”等赛道。聚焦技术联合、场景开拓、成果转化、企业成长,让量子技术与人工智能、数据、算力、云服务等技术碰撞融合,让技术与产业双向赋能、融合发展,将量子测量产业打造成杭州的一张新名片。
加快“人工智能+”行动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今年春节后,杭州6家主要涉及人工智能研究及其在多领域应用的新兴科技公司出圈海内外,展现了杭州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实力。“建议充分利用deepseek等基础大模型,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王梦婕委员建议,强化数字化服务商的桥梁作用,鼓励有条件的数字化服务商与专业人工智能公司形成生态合作,加速人工智能落地制造业企业。加强杭州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依托现有产业大脑、产业数据仓、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实现与行业的合作生态,发挥平台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加强产业链供应链数据融通,探索建设一批工业语料库。
市政协委员,数字扁担(浙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梦婕
市政协委员,临平区审计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瑛
市政协委员,杭州兴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黄东良
市政协委员,市市场监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冯世联
临平地处长三角圆心地,是杭州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天然“桥头堡”。去年,临平数智城首次上升为市级战略,并在国务院最新批复的《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中被纳入杭州主城区范围,承担着杭州融长接沪的发展重任。会议现场,李瑛委员表示,可聚焦算力科技,将临平数智城打造成长三角算力应用端枢纽中心。依托算力小镇,聚焦智能物联产业,锚定集成电路设计、高端软件和人工智能等主赛道,打通算力产业上游芯片设计“创新核”、下游人工智能“应用核”,构建大数据、智能算力、大模型、垂直应用“数算模用”的产业生态体系。联动浙江大学、西湖大学、赛迪研究院等名校、名院、名所,组建算力联盟,发布工业、消费、医疗城市等示范应用场景及典型案例,构筑以场景创新驱动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的临平样本。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当前,杭州正在按照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加快建设全球创新策源地,重点依托高能级平台建设推动“科教人”持续贯通。
对此,俞富根委员建议,发挥高能级科创平台的航母功能,赋能高校科研,构建科研-实训双生态模式,推行“学科交叉-产业需求”双螺旋培养模式,试点“科研-实训学分银行”模式。协同校企人才,参与科创平台重大科研攻关,构建“需求穿透式”攻关组织机制,创新“攻关资源包”支持体系,建立“阶梯式”成果转化通道,吸引民营企业参与科研项目的“揭榜挂帅”。打通科创平台-企业-高校人才流动壁垒,优化“人才双聘”制度,试点科技创新人才特区,打造“人才流动数字基建”。
市政协委员,杭州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校长俞富根
市政协委员,永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建国
在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科技成果转化是关键纽带之一。会议现场,沈建国委员将目光投向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中试基地。去年以来,杭州以五大产业生态圈为核心,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全力推进中试基地建设,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引擎。但也存在中试基地总量规模仍然偏少、设备投入与服务能力尚未形成集群效应等不足。沈建国建议,完善中试基地公共服务链条,提升中试基地开放共享能级,优化中试项目落地建设流程,创新中试基地市场化运营模式,推动中试基地从单一的物理空间载体转变为科技创新的核心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