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四次会议市委/市政府领导领办提案:关于以未来社区为目标完善我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建议
2020年06月30日 10:54:39 星期二

(九三学社市委会)

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到政府工作报告,从国家政策指导到地方意见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在全国上下被反复提及。并在不断地探索以渐进式、小规模更新实现城市复兴的新模式,可以说,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既是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的重要举措,也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品质的应有之意。

我市历来高度重视老旧小区改造更新工作,从2000年开始已先后开展八轮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平改坡、背街小巷改造、危旧房改善、庭院改善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2019年,市政府更是将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列为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重点推进,并通过未来社区试点开展老旧小区的规划设计与建设。但是,与上海、广州等在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起步较早、实践成果显著的地区相比,我市老旧小区改造的整体成效还有待提升。

一、我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少完善的制度体系。据了解,我市今年出台了《杭州市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工作实施方案》[建办城函(2019)245号],拟于2019-2022年改造老旧小区约950个。但是,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是一个动态的工作,而目前市级层面尚未出台专门的、长期性的城市更新方面的政策文件,以保障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运作。而上海于2015年出台了《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广州于2016年出台了《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用于指导辖区开展对城市空间形态和功能进行可持续改善的建设活动。此外,由于老旧小区改造往往问题多、涉及面广、资金需求大,缺乏市场经济利益的二次开发驱动,需要出台一系列配套扶持政策予以支持,而目前我市的相关政策还不成体系。

2.系统整体谋划须进一步完善。之前的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普遍以短期目标和单条线式改造为主,改造工程互相之间的协作不够,造成“拉链马路”现象长期存在,截污纳管没有把架空线上改下同步进行,不仅群众反映强烈,也给日后二次改造埋下隐患。改造工程结束后班子撤销,改造效果如何?改造效果如何?改造的质量问题谁负责?便无人问津。本轮老旧小区改造已经强化了对工作整体性的关注,但是如何最大程度提升改造工程的品质?目前最大的空间优化问题如何解决?后续的长效管理问题怎么解决?如何营运好新的功能空间?等等,都需要进行整体谋划和政策支撑。

3.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与关注须进一步强化。老旧小区大部分集中在杭州中心城区,代表了杭州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杭城市井生活文化最为浓厚的地区,在改造提升过程中,如果现有社区特色文化未能得到重视、挖掘与利用,就容易导致城市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的流失。

二、以未来社区为目标,完善我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相关建议

2019年浙江省提出要大力推动未来社区建设,并发布了《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明确以改造更新类为主,针对20世纪70-90年代的老旧小区,以全拆重建和插花式改建等方式展开,涉及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务、治理等九大场景,涉及社区建设的方方面面,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建议我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要以未来社区为目标,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加以完善和提升,具体建议如下:

1.完善政策体系。建议制定出台符合我市城市特点的城市更新管理办法,以保障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科学、规范、有序、常态化开展。建议出台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优惠政策,减免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减免其他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允许用地性质的兼容与转换,鼓励公共性设施合理复合集约设置,如可通过公共要素清单和建筑面积奖励等方式,鼓励在更新过程中提供公共开放空间与公共设施增补等,提高市场主体参与老旧小区改造的积极性。

2.强化整体谋划。一是分类改造。针对不同建设年代、不同形态、不同诉求的老旧小区,应采用差异化的改造策略,如可区分为微改造、微更新、整体改造等,其中微改造以改善基础设施、优化环境为主要内容,基本不涉及用地审批;微更新则关注公共空间的复兴和公共服务的提升,进行少量建设活动,包括闲置用地新建、存量改扩建、低效用地扩容提质等;整体改造则是对一定范围内的老旧小区整体拆除重建或部分拆除重建,从而达到改善居住条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优化居住环境、挖掘土地剩余价值的目的。二是注重品质。以未来社区建设为抓手,对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要强调“设计创造价值”的理念,通过专业的规划、建筑、景观设计团队介入,借助设计师智慧,引入“生态、健康、智慧、人文、环保”等设计理念,实现低造价、参与式、渐进式的老旧小区有机更新,进而提高老旧小区改造的综合品质和社会效益。三是全程跟踪。相关政府部门要针对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建立“评估、策划、规划、实施、维护”全过程跟踪机制,提供包括技术支持、政策支持、资金支持、自治引导支持在内的全方位支持。要对改造效果开展定期评估,听取群众反馈,同时,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加入社区营运,让旧有空间不断承载新的功能,持续激发老旧小区活力。

3.关注文化传承。老旧小区改造无论采用何种改造方式,都应当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以“人”的需求为核心,关注文化的传承。一是营造特色邻里文化。传承乡愁记忆和历史文脉,挖掘有历史遗存的空间,打造以传承社区历史文脉为基础的社区文化公园、公共活动中心,为组织开展本社区具有邻里特色文化的文化活动留下物理空间,打造和谐社区,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二是注重健康体育场所建设。通过更新改造,形成成网成环的“健康路径”“绿色跑道”等,也可通过存量土地的挖掘,设置“街头体育活动角”等健康体育场所,为居民提供5分钟体育健身圈。三是打造5分钟、15分钟生活圈。以居民的实际需求为基础,通过设置邻里中心,将社区百姓所需的文化、医疗、养老助残、幼儿托管、商业服务设施等相对集中设置,为老百姓提供便捷的“一站式”公共服务,方便居民生活,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来源: 作者: 编辑:王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