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四次会议市委/市政府领导领办提案:加快未来城市实践 助力世界名城建设——关于开展未来城市之江试点的建议
2020年06月30日 10:55:38 星期二

(民革市委会)

建设未来城市是我市实施拥江发展行动、打造世界名城的重要抓手,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报告明确提出“推动湘湖和三江汇流区块规划建设未来城市试验区”。之江新城作为“三江汇”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域背山面水,自然环境和区位条件优越,而且一直以来是市委、市政府布局落子的“留白”区域,发展潜力巨大。下一步,应以未来城市建设为契机,紧扣生态价值核心,创新运用数字科技实现智慧城市管理,打造可持续竞争力的理想城市试点,最终实现生态、宜居、宜业、智慧的目标。

一、之江新城建设未来城市的现实需求

随着拥江发展的推进和之江文化产业带的建设,之江新城迎来了发展契机。

1.迫切的发展诉求需要未来城市来满足

受生态环保等因素影响,之江地区特别是双浦地区一直未能得到有效开发建设,经济社会发展较为滞后,区内群众发展诉求强烈,需要通过未来城市建设将之江大地打造成为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新城。

2.严格的环境限定需要未来城市来融合

之江地区是钱塘江一级水源和基本农田保护区,也是杭城西南生态带,这是发展过程中无法改变也不容改变的红线,因此之江地区特别需要找到以生态建设为核心的未来城市发展新路子,以模式创新来带动发展创新。

3.破碎的发展空间需要未来城市来整合

“三江汇”区块自然地理条件复杂,跨江交通极为不便;行政管理较为破碎,双浦镇跨江而治,小小的长安沙岛亦分属西湖和富阳两区。破碎的自然和行政发展空间需要一个统一的理念和规划来进行整合。

二、国内外未来城市建设的经验

为了应对越来越严重的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秩序混乱等城市病,国内外很多城市如新加坡、雄安新区等都进行了面向未来的城市建设探索,一些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1.强调以人为本,创造城市宜居环境

新加坡统筹考虑多方需求,培育现代化、多代共享的综合性社区公共设施,从全生命周期的视角考虑,塑造愉悦、活力的社区场所空间,促进居民身心健康,提升居民生活品质。雄安合理确定新区建设规模,统筹绿色廊道和景观建设,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城市布局,创造优良人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强调生态优先,构筑三生共荣格局

新加坡以花园的城市为世界名片,强化生态的城市气质,加强蓝与绿的融合、保护自然资源,扩大全岛的活动空间、公园、健身设施和绿色空间网络。雄安以保护和修复白洋淀生态环境为城市规划建设的先决条件,坚持“城水林田淀”一体规划,处理好城淀关系,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划好国土空间三条线。

3.强调城市意象,打造东方气质典范

新加坡借助设计导则多角度保留地区环境特色,提升居民的本地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对历史性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对特定场所通过“政”“社”“业”三方合作,打造特定场所营造、社区故事和文化线路活动,与居民共享社区记忆。雄安以城市设计统领空间秩序,塑造城市特色,传承文化基因,形成中华风范、淀泊风光、创新风尚的城市风貌。运用中国传统营城理念,利用轴线、方城、街坊、园林所构成的城市意象,力求形成天人合一、城景相融的景观特征,打造具有东方气质典范之城。

4.强调高效便捷,建设智慧未来新城

新加坡进一步混合城市功能布局,优化路权分配和道路设计,引导以慢行与公共交通为主的绿色交通联系,提升出行体验和效率。通过构建本地集水区储水、引进水、新生水、海水淡化等多渠道保证供水安全。创新优化空间利用,积极挖掘地下潜力空间,发展四通八达的“地下城市”,并与地上综合体相匹配。雄安坚持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积极吸纳和集聚京津及国内外创新要素资源,发展高端高新产业,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建设创新发展引领区和综合改革试验区,布局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打造体制机制新高地和京津冀协同创新重要平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三、建设未来城市之江试点的建议

(一)做优城市生态功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打造生态未来城市

1.以水为机,完善城市生态功能。以铜鉴湖防洪排涝调蓄工程项目建设为契机,发挥好铜鉴湖引水配水、防洪减灾、生态修复、水质提升、环境改善等方面的作用。优化上游周浦沿山南渠、周浦沿山北渠、转塘象山沿山渠等分洪功能,提高之江地区防洪排涝能力,改善之江地区的水环境和水生态。

2.以水成网,构建未来城市基底。以国土规划编制为契机,发挥自然水系的板块网格功能,形成公园式的未来城市绿色基底。可将杭州绕城、彩虹快速、长深高速三路围合区域建设成为之江中心公园,带活周边地块。通过建设绕城高速绿廊、镇中路绿廊、长深高速绿廊和石龙山绿谷等连接午潮山、西山国家森林公园、西湖风景区、铜鉴湖等实现连片成网。

3.以水兴农,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依托铜鉴湖集聚人气,以河流、溪涧、池塘等类型水域资源,有机生成依水傍湖的“小桥流水”优美意境。村庄保留纯农业田园环境,水田格局、沟渠阡陌形成极富韵味的杭派水乡风貌特色,营造枕水田园的良好生态环境。紧扣“田园、湿地、文化”三大核心主题,发展休闲、品茗、民宿等现代农业休闲度假产业。

(二)完善生活基础设施,提高综合承载能力,打造宜居未来城市

1.统筹布局,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按照《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要求,以步行十五分钟划定生活圈单元,配套相应设施,并在生活圈周边创造更多的工作需求和服务设施,使工作、娱乐更贴近生活。街道交通从以车为主转换到以人为主,优化路权分配和道路设计,引导以慢行与TOD公共交通为主的绿色交通联系,提升出行体验和效率。

2.综合利用,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制定梯级用地计划,预留发展空间,连绿成网构建城市森林体系,提升城市资源承载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城市建设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有机统一,增进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注重提高公共交通效率,加强地下管网设施和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增加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做优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

3.绿色环绕,营造宜居宜业环境。以诗意栖居的美学价值审视城市发展,通过以形筑城、以绿营城、以水润城,将城市全部景观组成一幅疏密有致、气韵生动的诗意城市新画卷,形成具有独特美学价值的现代城市新意象。

(三)集聚创意创造人才,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培育创意未来城市

1.生态吸引,集聚创意创造人才。强化生态的城市气质,加强蓝与绿的融合,以创新的战略来保护自然资源,扩大新城的活动空间、公园、健身设施和绿色空间网络。使得居民有更多的机会亲近自然、享受多样化的娱乐设施和环境。在此基础上,依托区内艺术院校,打造有利于创意创造的生态环境,留住区内高校优秀学子,吸引国内外优秀创意创造人才。

2.政策支持,激发创新创业活力。针对不同人才,提供多样的住宅补贴政策,针对相关创新创业人才先期可以提供人才房、保障房或者共有产权房,保证让大多数文创相关工作者住有所居。针对不同人才子女就学,提供多方案子女受教育方案,保障每一位创新创业人员子女就近入学。同时结合相关创业扶持政策,以奖代补、以优代税,鼓励人才创新创优激发活力。

3.对标国际,培育创新创意园地。借鉴德国魏尔(Weil am Rhine)园区,以创意设计龙头企业为极核,集聚相关企业,打造集设计、生产、展示、收藏、会展于一体的创意源地。依托美院国家级优势特色专业(动画、绘画、艺术设计、美术学、雕塑、建筑学、工业设计)发展相关产业基地,成为设计产业孵化园。

(四)打造数字产业高地,彰显之江文创特色,打造智慧未来城市

1.着眼数创,打造数字文产高地。依托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等文化艺术院校和阿里云等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优势,着眼数字文化、影视产业、现代演艺、艺术教育等,借助“互联网+”打造之江数字文化产业中心、影视产业集聚中心和演艺娱乐中心,以文化产业带发展为核心引擎,将之江打造成为全球数字文化产业发展高地。

2.立足特色,擦亮之江文创明珠。依托云栖小镇、龙坞茶镇、艺创小镇等特色小镇,结合“互联网+”做优做强现有特色小镇经济。针对区内老、旧、破、矿,如金龙矿粉厂、石龙山山岩面等,通过老厂新用、腾笼换鸟、植入文化,在保留区域历史文化底蕴的同时,激活产业经济,变废为宝。通过对矿山岩体艺术处理,赋予攀援、探险、等户外运动功能,打造矿山遗址运动公园。

3.依托数据,打造智慧未来城市。加强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全域智能化环境,依托杭州城市大脑建立数据资产管理体系,将数字政务、城市治理、城市决策和产业互联构成一个完整的智慧解决方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智慧城市的物联网、互联网、无线网络、卫星定位、云计算、软件设计等多点开花、融合发展的科技创新格局。

来源: 作者: 编辑:王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