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四次会议市委/市政府领导领办提案:关于深化“菜篮子”建设持续做好保供稳价工作的建议
2020年06月30日 10:56:33 星期二

(民建市委会)

“菜篮子”工程是重大民生工程,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和谐稳定大局,做好“菜篮子”工作是市域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菜篮子”工程建设,积极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目前杭州已建成市级“菜篮子”基地502个,面积14.5万亩。其中叶菜生产功能区1.1万亩,高山蔬菜基地2.4万亩,其他蔬菜基地4.5万亩,水产养殖基地6.4万亩,畜禽养殖场1.9家。我市“菜篮子”建设发展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的良好势头,并从根本上扭转了农副食品供应长期短缺,农产品质量安全难以保证等问题。

但是,近年来“菜篮子”产品价格波动较大,特别是受2019年猪肉价格上涨影响和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菜价持续高位运行,居民普遍反映“买菜贵”,“菜篮子”保供稳价形势严峻。在当前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深化“菜篮子”建设,稳控“菜篮子”价格,保障居民正常饮食消费及农户利益,事关民生底线、社会稳定大局,是“菜篮子”工程当前的重要任务。

一、我市“菜篮子”保供稳价面临的问题

1.“菜篮子”总体价格持续普遍上涨。受多重因素影响,部分“菜篮子”食品价格波动较大。2019年爆发非洲猪瘟疫情以来,生猪产能下滑导致猪肉供应偏紧、价格持续上涨,带动其他农产品出现了一定程度涨价,据国家统计局杭州调查队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12月,杭州市CPI同比上涨4.4%,其中猪肉价格上涨75.8%、牛肉价格上涨13.9%、禽肉类价格上涨17.7%。而今年自1月起,受春节及新冠疫情等因素叠加,菜篮子价格仍然快速攀升,其中菜、猪肉、水产品价格明显上涨。今年1-3月,杭州市CPI同比上涨分别为5.6%、5.1%、4.1%,其中食品类价格指数分别上涨了12.4%、13%、10.3%,“菜篮子”总体价格仍处于高位。

2.生产要素投入力度不足,“菜篮子”负担成本难降。近年来,随着撤村建居、新城建设的快速推进,“菜篮子”生产基地边远化趋势明显,不仅导致物流运输成本进一步上升,而且仍存在数量少、规模小、零散化、实力弱等问题,特别是在疫情影响下,保供压力较大。同时农业用工难、用工贵问题凸显。据统计,2018年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数和农村从事农业人员分别为304.16万人和64.11万人,比2017年分别减少12.87万人和2.18万人,用工成本达每人每天120-200元以上,年均增幅超10%,劳动力价格呈逐年攀升态势。疫情进一步加剧了农业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临时性、季节性短缺,用工价格增高,成为“菜篮子”价格上升的重要推手之一。此外由于我市气候特点,自然灾害数量较多,部分“菜篮子”生产基地抗灾能力不强,受水利设施老化、排灌水系统落后、高新技术设施缺乏等因素影响,“菜篮子”生产基地应急保障水平还有待提高,建设综合实力较为薄弱。

3.“菜篮子”销售终端公益性难体现,最后一公里加价明显。“菜篮子”产品进入销售环节后,受摊位租赁成本高、入场净菜率要求高等因素影响,最后一公里加价明显。一方面目前农贸市场作为保障市民“菜篮子”供应的主要渠道公益性不足,仅有一半不到的农贸市场为国有产权或国有控股;同时扶持政策偏少,除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市区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的相关政策之外,无其他相关扶持政策。随着市场租金和垃圾处理费、水费、电费、维修费、税费等规费不断增长,农贸市场空置摊位持续增加,市场负担较重,部分农贸市场重经济效益轻社会责任,甚至以牟利为目的,致使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压力大,难以充分体现公益市场性质。另一方面,虽然疫情期间,盒马鲜生、叮咚买菜、每日生鲜、京东到家等生鲜电商发挥了保供的巨大作用,但菜品和快递价格上涨、菜品质量难以保障、运力和时效不匹配、高成本高损耗等问题突出,行业规范化程度不足。据统计,国内现存生鲜电商平台超4000家,仅有1%盈利,4%盈亏平衡,88%亏损,7%巨亏,“菜篮子”新零售渠道建设有待扶持和健全。

二、关于深化我市“菜篮子”保供稳价工作的相关建议

1.加强“菜篮子”生产基地建设,强化地产农产品供应。以保障“菜篮子”生产为导向,科学规划布局蔬菜基地,在市级“菜篮子”基地的基础上鼓励区(县)建立区级“菜篮子”基地和“菜篮子”生产保护区,推进品牌化、规模化、标准化核心“菜篮子”生产基地建设,并就“菜篮子”生产面积保有量签订责任书,制定保护区管理、考核、奖励相关办法。特别是要继续坚持非洲猪瘟防控和生猪产业保供两手抓,狠抓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的通知》《杭州市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等政策措施,有效保障猪肉市场供应和猪肉价格稳定。积极整合支农资金,以改善基础条件、配套生产设施、提高装备水平为重点,稳步提升基地生产和抗灾能力,加强科技支撑农业力度,加大对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同时进一步引导农业经营主体以土地、资金、劳动、技术、品牌等为纽带联合开展生产,鼓励“龙头企业+种植养殖基地+农业专业合作社+规模种植养殖户”合作发展模式,推进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促进产业链有机衔接。加强新生代职业农民的引进和培养,鼓励新型经营主体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形式带动农民分享农业产业增值收益,强化农业企业员工和外来农户生活保障,吸引更多优秀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提高生产积极性。

2.强化政府作用,完善稳控“菜篮子”价格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落实“菜篮子”区县长负责制,制定《杭州市“菜篮子”区(县)长负责制考核实施办法》,并将主要指标纳入对区(县)政府乡村振兴考核任务,加强省、市、区(县)三级联动和工作协调。结合全市农贸市场新建改造工作,大力推动农贸市场公益性改革,通过政府收购、老市场拆迁安置和新配套市场交付使用等途径,扩大农贸市场国有比例,并加大政策扶持、税费减免、政府补贴、专家经营指导力度,推进农贸市场产品质量控制、经营成本降低、市场价格下降。加强“菜篮子”信息化建设,推动完善“菜篮子”生产、加工、流通、储运、销售等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改变农业产业数据分散、链条信息不完整的状态,以智慧农贸市场改造升级为抓手,逐步实现菜品溯源、信息公示、交易数据、零售价格实时采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市场价格的监测和分析研判,完善农产品价格监管、发布、预警体系和应急储备能力,提高“菜篮子”价格调控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3.紧抓新零售趋势,完善“菜篮子”销售流通体系。以基地合作控价格,统一策划增优势,电商O2O扩路子,社区配送多惠民为目标,在目前开展“农超”对接的基础上,引导专业合作社和标准化菜场、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对接,增设平价市场和平价摊位,发展农产品订单配送和直供直销,有效对接市场供需信息。鼓励“菜篮子+新零售”转型升级,完善“线上+线下”的新零售模式和生鲜新零售平台建设,将“新零售”作为“菜篮子”应急保供的重要形式,进一步降低“菜篮子”运输流通特别是冷链物流成本及仓储费用,对线上生鲜销售平台加大房租、运费等补贴,降低经营流通成本。同时以农贸市场为终端,推进资源整合和精细化管理,支持推广农贸市场自主品牌经营新模式,因地制宜,结合各农贸市场周边居民的不同特点,拓展农贸市场多样化的形态,理融入生态环保、文化旅游、公益扶贫等理念,打造“菜市+超市+社区功能服务”的业态集合体市场,如“一站式”邻里中心模式,直供直销专门店模式,中高端品牌产品模式,超市化半成品模式等,成为社区居民美好生活服务商。

来源: 作者: 编辑:王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