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四次会议市委/市政府领导领办提案:关于深化推进大学生创业的建议 |
2020年06月30日 10:57:15 星期二 |
(市工商联) 自2008年始,杭州已滚动实施四轮大学生创业三年行动计划,走出了一条具有杭州特色的大学生创业的路子——打造“五大服务链”,即通过打造政策扶持链、搭建引才平台链、加强部门协作链、做好梯度培育链、延长扶持生态链,真正做到以创业者为中心,建设大学生创业生态圈。 一、存在问题 经过10年的努力营造,杭州大学生创业生态可圈可点。聚焦高质量发展,站在更高的起点,杭州仍需维护打造生态圈更深层次和更高维度的氧气罩。由于整体就业环境不够明朗,市场上针对创业的投资基金减少,现阶段虽已激发高校、政府、创业者能动性,但是尚未充分挖掘资本、企业等要素的作用,生态圈各元素之间没有很好的形成合力。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大学生创业者资金筹措依然困难,风险投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总体规模较小;二是创业中介服务机构特别是专门针对大学生创业者的服务机构欠缺;三是导师与创业者和创业行为在跟进创业、保障创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对接力度不够;四是良好匹配不同创业发展阶段资源需求的政策框架仍需进一步完善。 二、意见建议 为此,建议进一步强化市场化思维,积极引入社会各界力量,创新扶持手段和服务模式,形成合力,完善大学生创业生态圈,为杭州成为创业天堂、创新高地注入更强劲动力。 1.优化风险投资环境。在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加强对大学生创业融资扶持的基础上,建议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从多个维度,加快完善风险投资发展体系,推进风险投资快速发展:如增加风险投资供给,特别是增加市场主导型的风险投资基金;鼓励成立股权类有限公司;加大对高科技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降低风险投资市场风险;实行优惠宽松的税收政策,提高风险投资预期收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增强风险投资者信心等。 2.优化创业公共服务。政府可优化对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公共服务,引导全社会继续关心支持大学生创业。如加大对创业典型的宣传,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组建杭州市大学生创业企业公共律师服务团和财务咨询服务团等,在杭州市人才公共服务网等政府部门网站开辟专业咨询解答服务,解决单个大学生创业企业聘请法律顾问和财务专员费用高、业务量不足的问题,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和针对性。 3.升级导师制度。创新导师制度,推出导师制2.0版——教练制,方向更明确,指令更清晰。建立成熟企业与初创企业的互助联动机制,充分发挥企业间的能动性。成熟期企业带动初创期企业,创业成功的创业者指导初创者。建立大学生创业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鼓励高校建立大学生创业学院,以此为平台,分层次、分类别进行教育培训,进一步提升创业大学生的经营管理和市场适应能力。同时,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导师库,出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管理办法,开展创业导师绩效评估。 4.建立差异化政策体系。 针对不同创业阶段、不同行业特征、不同商业模式的创业项目,建立差异化政策体系。一是在继续扶持初创企业的同时,要关注成长型企业的发展壮大。找准成长期的痛点,持续跟踪企业各个阶段的发展,帮助诊断企业发展症结,引导企业做精做强,助推优秀企业走向卓越、勇争行业标杆。二是要细分大学生创业项目,加大对创新型创业的扶持力度,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在科技领域创新,发挥好头部效应,使真正技术含金量高的项目能在政策、技术、人才、融资、服务等方面得到有力支撑,安全度过创业困难期。例如,在现有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中,除担保贴息等少数项目考虑到创业项目的行业和科技特征外,其他均未区分行业科技特征。无差异化补贴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创业项目集中于低技术含量的项目中,无法起到财政资金产业方向引导作用。 5. 培育更成熟的创业文化。杭州不乏创业文化基因,但在风险把握、宽容失败方面还有所缺失。媒体往往偏爱对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的报道和挖掘,却鲜少有失败案例的详细报导及分析,部分大学生在一片“看涨声”中创业热情空前高涨,在企业经营中或有冒进,而一旦失败则难以承受。所以,在营造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的同时,也应该培育创业者的风险意识,在“烧钱不可行”的市场环境中学会精益化运营,同时宽容失败、接纳失败、总结失败,夯实创业的文化基础。建立和完善创业风险分担的制度与机制,鼓励较多敢吃螃蟹者投身到创业创新中去。 |
来源: 作者: 编辑:王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