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四次会议市委/市政府领导领办提案:关于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 推进杭州市属公立医院更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2020年06月30日 10:58:19 星期二

(农工党市委会)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科学指引、根本遵循和强大动力。当前,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入全方位、加速度、高质量推进的新阶段,三省一市在医疗领域合作共享逐步深入,这为杭州新一轮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作为长三角南翼重要的中心城市,杭州要抢抓机遇,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主动对接大上海开展全方位紧密型医疗合作,尽快建立起与杭州作为特大城市地位相匹配的高水平医疗服务体系,加速推进“健康杭州”建设,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杭州市属医院正面临一体化发展机遇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既为杭州卫生健康事业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也为市属公立医院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1.新政纵贯全面利好。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体现出中央对长三角区域发展的高度重视,政策条件全面利好杭州发展。浙沪皖苏签订《长三角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合作备忘录》,发展潜力不容小觑。中共杭州市委十二届七次、八次全会分别通过《关于贯彻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全面提升城市综合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关于高水平推进杭州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打造健康长三角”的战略部署,推出一系列医疗卫生服务互惠共享举措。近年来,杭州发挥都市圈工作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卫健部门定期加强区域内城市工作交流,推动人员、技术、资金、项目交流融合,为杭州医疗服务主要提供者的市属医疗机构发展迎来崭新的春天。

2.区位优势高标释放。杭州拥有一定程度的先天优势,一方面,杭州在地理位置、交通设施、生态环境、人文底蕴、人才政策等方面在长三角区域城市中具有优势,一体化战略实施后将加大人口在杭的聚集效应,夯实了市属医院未来发展的人口资源基础。另一方面,杭州是长三角地区的医疗中心城市,优质医疗资源聚集,市属医院总体具备较深厚的发展功底,发展理念开放、合作机制灵活,完全有能力承接住上海的溢出效应。

3.民生保障深度发力。杭州持续深化服务创新举措,全力推进我市医疗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公立医院改革和基层医疗卫生综合改革,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专科联盟多点开花,智慧医疗、分级诊疗、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三医联动改革等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并在得以推广,这些医改创新举措,使群众看病就医的痛点难点堵点得到明显疏解,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逐年攀升。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抗击战中,杭州市公共卫生展现出了卓越的医疗应急能力,取得了引入瞩目的防控成绩。自此,杭州卫生事业发展又整体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群众的健康安全得到了充分保障。

二、杭州市属公立医院发展制约与瓶颈

近年来,杭州市属医院积极发挥主体作用,谋求新作为,在自主发展、外向合作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但相对于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我市医疗服务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1.“卫星合作”削弱竞争优势。今年以来,浙江环沪城市如嘉兴、湖州、温州、舟山等地纷纷制定一系列融入长三角的举措,比如嘉兴专门出台《关于接轨沪杭优质医疗资源做强做优医学学科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市政府牵头深化接轨上海优质医疗资源,目前市属医院与上海合作办医7个、开展医疗合作项目36个、建有联合诊疗中心20多个和专家专病门诊68个,与杭州争抢上海优质医疗资源,一定程度削弱杭州接轨上海后的资源获得效果。杭州与周边城市相比仍有差距,如苏州其市内多个县(市、区)加强与上海合作共建医疗项目或组建医疗联盟,使上海医疗服务能辐射到苏州全市。如温州,目前已有46家公立医院与上海的医院开展相关合作,共建上海名医馆、教授工作站等16个。反观杭州,目前在外向型医疗战略合作方面,尚缺乏整体性地规划,市属医院在学科共建、技术共享等方面意愿不强,循于原有合作模式,在先进医疗合作方面并无显著突破。

2.“虹吸效应”催生发展痛点。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或将进一步强化上海等城市知名医疗机构在区域内的核心地位,其国际化高水平医疗资源持续吸纳邻近城市病患资源。据相关部门年度统计,截至2019年11月底,我市跨省异地就医(主要为上海等地区)直接结算相关住院医疗费用1.82亿元,门诊结算费用155.72万元,医保资金等随之外流,对杭州医疗机构发展产生巨大冲击。优质的从业、晋升环境对高层次医疗人才产生巨大的虹吸,加速人才向沪定向集聚。省级医院跑马圈地、急速扩张,一定程度上压缩市级医院生存空间和发展体量,内外压力双重作用影响市属医疗机构发展。

3.“定位失准”面临发展瓶颈。近年来,杭州卫生健康事业虽取得诸多令人瞩目成果,但也面临“发展定位含糊、办医规模不强、后发动力不足、专科特色不强”等中年困境,极易将陷入“保本度日可以、创新发展较难”的平庸局面。据统计,截止2019年12月,市本级医院14家,其中,三级医院7家,综合三甲2家,专科三甲2家,中医三甲2家,综合三乙1家。国家临床重点学科2个(中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含中医)14个,院士工作站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值得注意的是,在省级医院、高校附属医院以及基层医院联合夹击、社会资本举办高端医院抢占资源等多面夹击的严峻态势下,市属机构成为医疗发展的“夹心层”“真空带”,在发展规模、布局空间、学科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缺乏真正力度和抓手。市属医院与浙大附属医院的医疗水平和科研能力差距进一步扩大。

三、抓住融入长三角机遇,推进市属医院转型突围

杭州要找准市属医院自身定位,提升主动型“反虹吸”能力,把杭州医疗卫生事业放到健康中国和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个大战略的格局中,将杭州打造成为长三角南翼医疗中心城市新的医疗卫生增长极。

1.全方位构建一体化共建共享体系。一是实质性推进紧密型沪杭“医联体”建设。市卫健部门要突破政策桎梏,加快与上海市卫健部门和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签订全方位合作协议,建立长三角区域医疗共建共享机制, 探索在要素合作、产业竞合发展以及体制机制合作创新等方面有效路径和举措。加快出台引进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华山医院、儿科医院和肿瘤医院、妇产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仁济医院和新华医院等科研型三甲医院等配套政策,加强与上海华山医院等在公共卫生、感染病等重大医疗应急救援保障学科重点合作,杭州卫健部门牵头各市属医院,与上海医院对口建立以医院整体签约为模式的医疗联合体、以学科合作为模式的专科联盟、以医生集团为代表的医生联合体等紧密型发展模式,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健康服务需求。二是引进上海专家团队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市属各医院引进院士工作站,加快组建“名医工作室”,聘请上海名医专家定期前来坐诊,进行手术示范和疑难病会诊等帮扶指导工作,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端、优质的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探索引进上海知名医院专家来杭担任聘任制院长,提升市属医院现代化、专业化、国际化管理水准,加强市属医院在重大公共卫生医疗中的主导作用,着力实现“技术同城、服务同质、资源共享”。三是加快5G+互联网远程诊疗服务互联互通。充分发挥杭州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优势,借助“城市大脑”平台应用,加快远程病理会诊、互联网手术、大数据病案、公共卫生等项目合作共享,着力打造行业领先的5G+互联网远程诊疗服务平台体系,实现与长三角区域内中心城市间便捷医疗、精准医疗、智能医疗。深化分级诊疗制度,探索建立杭苏沪等城市间互联转诊、联合救援的航空救援大数据应急平台。建立长三角地区医保“一张卡”,取消异地医保结算时限或者设置合理时限,统一优化医保异地结算平台软硬件建设,拉开医保异地结算比例差距,降低基金外流率,保障本级医保资金尽量留用于市属医疗机构。

2.高质量提升区域性合作平台能级。一是打造重点临床专科联盟。借鉴嘉兴经验,积极争取上海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分中心落地杭州,鼓励市属医院针对各自优势学科分别与上海等先进地区医院建立重点临床专科联盟,实施统筹调配制度,切实解决急危重症救治、突发传染病应急控治等短板难点,提升市属医院高精尖医疗技术水平。同时,支持市属医院申报国家重点临床专科、省级高峰计划和重点学科、省级临床研究中心等省级以上学科研究平台,将各家医院打造成具有鲜明特色和知名度专科品牌。二是引培国内外知名高峰人才。借鉴宁波做法,以特色型专科建设为契机,加大医疗高层次人才引进、资助力度,强化学科带头人引进,以人才招引学科研究及医学专利技术项目。在临床复杂疑难疾病的救治、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中医药继承发展等领域发现和造就一批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高峰人才,充实人才项目双重资源渠道。注重专业人才梯队建设,实施青年医生培育计划,做强医护精英团队联建培养,建立合作导师制,加强培育医坛新秀,切实保障市属医院人才团队可持续发展。三是构建区域学术合作机制。加强与长三角城市学术交流合作,举办全球性、全国性、区域性有影响的高端学术会议、各类学科培训班等,带动杭州医学学术向前沿高端发展,吸引国内外高层次医学人才感知杭州并能落户。借鉴上海医学院部委市共建经验,进一步完善杭师大医学院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等学科设置,适度加强公共卫生、预防医学、护理等学科委托培养比重,扩大招生规模,不断提升医学院的医教科平台能级。

3.加速度增强市属医院核心竞争力。一是找准区域医疗发展定位。以打造长三角区域医疗高地为目标,以大众需求为引导,对标上海、苏州等地成熟经验,参照医疗机构在标准化、流程化、信息化、国际化办医方面做法,大力提升我市医院全人群覆盖、全生命周期服务医疗服务水平,推动百姓“舒心就医”体验。二是全力推进集团化发展。着手实施新一轮的功能和布局优化,加快推进市属医院外迁、设立分院或转型升级,深化推进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强市属公立医院集团化发展,有效整合集团内部资源,探索组建若干个实力强、学科强、上规模的大医院集团,特别是集中优势力量推进市一医院等集团化发展,使之成为长三角浙沪区域医疗服务合作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引擎。以新冠疫情抗击为重要契机,建立健全以部分市级医院为医疗核心的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体系,打造市级医疗机构、疾控中心、各区、县(市)医疗机构、街道(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在内的一体化公卫应急协作工作平台,实现突发疫情等重点卫生应急事件中的统筹协调、集中收治等和谐运作。三是做强特色专科品牌。坚持“一院一品牌一特色”,支持各医院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把做强特色专科作为市属医院发展壮大的关键路径,持续深化市一医院消化科、市三医院皮肤科、市中医院肾病科和中医妇科等特色重点专科,进一步强化市西溪医院肝病科和传染病等特色学科在全市公共卫生疾病防控处置中的指导作用。继续发挥杭州中医文化传统优势,鼓励市属医院大力发展应用中医,增强群众对杭州市属医疗机构的认知感、信任感、获得感,推动“健康杭州”更高质量发展。

来源: 作者: 编辑:王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