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四次会议市委/市政府领导领办提案:关于弘扬工匠精神,打响“名城工匠”品牌的建议
2020年06月30日 10:59:55 星期二

(市政协工会界别小组)

工匠精神是一种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职业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一部署凝聚了全社会崇尚劳模精神、追求工匠精神的广泛共识。

杭州市十分重视技能人才培养、使用工作,围绕弘扬工匠精神,造就一支庞大的高技能人才队伍目标,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培养了一大批致力于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杭州市总工会连续开展了三届“杭州工匠”认定工作,并进行了盛大的“杭州工匠”表彰活动。2019年4月3日,在全国又率先通过设立9•26工匠日,举办长三角工匠论坛、成立劳模工匠学院。上述举措为弘扬工匠精神、打造“名城工匠”品牌,全面助力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世界名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2018年10月,我市提出了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目标,2019年9月,又启动全面实施“新制造业计划”,确立了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两个引擎一起转的发展理念。无论是数字经济还是制造业,都离不开广大的技能人才队伍,更需要一大批技术精湛、专业专注的工匠队伍。

虽然我市在工匠培育、选树、弘扬工匠精神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对照打造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和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窗口的目标,我市在工匠精神的弘扬和杭州工匠品牌的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此,我们开展走访调研,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不足和问题

(一)崇尚技能、推崇工匠的社会氛围、宣传力度有待加强。一方面我市在营造崇尚技能、推崇工匠的社会氛围还不够浓。通过与一线职工座谈发现,大部分职工认为社会缺乏对技能型人才的尊重和工匠精神的倡导,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轻视一线操作岗位从业人员的现象。现在的大部分家长,尤其是自己已经从事企业车间工作的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产业工人,哪怕将来能成为蓝领精英。从周边城市的问卷调查来看,仅有不到6%的人认为工人社会地位高,而超过60%的人认为工人社会地位低,甚至还有很多人认为工人没有地位,事业前景渺茫。其中选择后两者的绝大多数是“80后”和“90后”,普遍缺乏对工人的职业认同度,难有提升技能的积极性,也很难成为技能人才,更难谈得上“工匠精神”。另一方面各类媒体少有报道产业工人、蓝领工匠等人物事迹,在宣传劳模工匠精神等方面的力度也有待加强。

(二)技能人才队伍教学培养尚未形成规模。培养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技能人才队伍,需要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发力、缺一不可。但事实上,在技能人才队伍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政府层面,相关职能部门通过搭建平台、购买服务、出台奖励措施等组合拳来培养技能人才,但在培训内容的精准度、覆盖产业的需求度、企业职工的参与度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学校层面,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技工学院校和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着学校规模、师资力量、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制约,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阵地作用发挥不明显。企业层面,企业受能力限制,缺乏系统的技能人才培训机制,培训的方法还是原始的师傅手口相传,在实践中摸索、积累经验,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财力,再加上人员流动随意,竞业限制难以发挥效力,耗时耗费培养的人才转眼就可能成为竞争对手的中坚力量,特别是企业的快速转型与新经济、新业态的快速崛起,企业产生了重“挖人”不重“育人”的不正常取向。而从职工层面看,特别是民营企业中,职工一旦在企业就职,实行的是定人定岗或计时、计件报酬,很难有时间来参加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

(三)吸引和留住技能人才的配套激励政策还不够健全。虽然近年来我市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方面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在吸引、留住、激励广大产业工人建功立业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相比于科研、管理方面的人才政策,无论在薪酬待遇、住房补助、子女就学、政治地位上还有较大的差距。而且,一些惠及技能人才的政策,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使得许多产业工人的知晓率、参与度不够,政策作用发挥不足,影响了技能人才的吸引与留用。

二、关于弘扬工匠精神打响名城工匠品牌的建议

(一)要大力营造推崇工匠精神的浓厚社会氛围。一是要加强舆论引导和社会宣传,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倡导工匠、高技能人才作用,消除社会上对蓝领技工的偏见,形成尊重劳动、崇尚技能和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二是要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积极举办各类各级职业技能竞赛,增加竞赛工种和项目,为产业工人广搭展示技能与职业风采的平台,增强劳动者钻技能、学工艺的热情和积极性。三是充分利用好“五一劳动节”、“9•26工匠日”等重要的节点,加大对在各行各业、各种岗位上表现突出的技术骨干、技能人才予以表彰和奖励,提升技工群体的自豪感、获得感和社会价值感,真正体现“劳动光荣、工人伟大”的社会正能量。

(二)要重视加强职工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紧跟新业态新经济发展形势,与时俱进调整技能大赛目录,促进技能大赛与企业需求和现代科技相融通,引领我市产业创新发展方向。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育帮带奖励”机制,深化劳动竞赛,深入开展“三重一新”劳动竞赛,努力将劳动竞赛向产业平台、服务业等领域拓展。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技术创新,大力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将技术创新嵌入企业研发链条,融入现代产业体系。坚持示范带动促进成果转化,发挥高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示范带动作用,探索新形势下技术创新活动的内容、形式、评价和推介机制,搭建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展示平台,助推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要加大对学校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技工院校和职业学校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因此,要加大对学校培养技能人才的扶持力度。一是要大力支持技工院校和职业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在资金、土地、教师待遇等方面给予支持。二是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建设。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培养符合产业需求、惠企利校的有效途径,要积极通过“引企入校”“办校入企”的方式,采用互设厂房、车间、班级等方式,让企业员工、学生工学交替,半工半读,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校企双赢共荣。三是加强职业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加大对职业教师的培训力度,支持教师通过“入企实践”“外出研学”的方式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建立职业教育名师馆,将优秀的职业教师、劳模工匠、技术大师等高技能人才纳入其中,为我市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智库。

(四)要继续完善技能人才使用和激励机制。一是要继续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等级认定、晋升、薪酬待遇为一体的职工技能形成体系和保障机制,多角度多层次帮助企业落实人才使用、激励政策。二是要提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注重在技能人才队伍中发展党员,评选劳动模范,推荐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主动帮助解决高技能人才在实际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类困难。三是要建立和完善优秀技能人才和培养技能人才突出贡献企业、学校评选制度,在全市各行各业广泛开展争当优秀技能人才活动,层层评选各个领域拔尖技能人才和培养技能人才突出企业、学校,并给予荣誉和奖励。

来源: 作者: 编辑:王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