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良渚论坛·艺汇丝路——访华采风作品展”开展
发布时间:2023-12-04   都市快报

即便我们在地球的另一端,仍能感觉到彼此的联系,这正是文化交流的意义

83个国家的84位艺术家描绘“我眼中的中国”

作为“良渚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汇丝路——访华采风作品展”昨天在良渚开展。

11月24日,为期一周的“艺汇丝路”访华采风活动启动,来自83个国家的84位艺术家从“良渚古城”出发,寻访杭州、绍兴、湖州等地,探索五千年良渚文明的灿烂辉煌,感受“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的无限魅力,体味杭州在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中的独特韵味,见证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各国艺术家从中国艺术中获得灵感与启发,并以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艺术语言,将所见所感、所思所悟转化为多元的艺术创作与实验。从具象绘画到抽象表达,从视觉直观到文化想象,艺术家们在“文明探源”“绿水青山”“人文胜境”中,共绘文明互鉴的时代画卷。

本次作品展将持续到2024年1月2日

开放时间:9:30-17:00(周一闭馆,16:30后停止进馆)

展览地点:余杭区梦栖小镇北区7号楼

1.新加坡艺术家林仰章作品《无题》 来良渚之前,我所知的良渚文化,只有玉器所代表的一方面。来到良渚后我才知道,良渚文化原来有一个很完整的体系。 一路上所见的芦苇、银杏以及富春江的山水,都对我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技巧与油画相融,让中西方文化在画布上相碰撞,描绘了一幅我心中的“绿水青山”。

2.科特迪瓦艺术家莫合·欸布斯·库塞·玛蒂尔德作品《良渚之光》 文化和艺术没有国界、没有语言障碍,属于全世界的人民。参观良渚古城遗址时,灿烂的良渚文化给了我创作灵感。 我通过这幅画来表达我跟中国文化的相遇,“良渚之光”就是我在这次相遇中所感受到的。

3.乌干达艺术家RUGANZU BRUNO .T作品《人间天堂》《我与你》《姜家山》 在采风活动中,我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联系。看到了中国人是如何尊重土地、空气和水的,所有这些,都是人类的一部分。这是一种亚洲的哲学。 在《我与你》这幅作品中,我就表达了“我们”的意思,那就是没有你就没有我,没有我就没有你。我们都是相互联系的。

4.德国艺术家TANJA HEHMANN作品《M12号墓》 之所以选择坟墓作为创作灵感,是因为在过去几年的艺术创作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死亡和生命的问题。 这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当我们有了这样的想法时,就改变了我们的精神状态,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眼光,让我们更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 在创作这幅画时,我是光着脚的,这是思考生命的好方法。

5.比利时艺术家罗兰·帕尔马埃尔作品《桥》 我创作内容以西湖、茶叶等元素为主,采风的路上,我受到中国山水的启发进行创作,想表现的是中国山水给人带来的感官的美好享受。 我对杭州印象非常好,这里的风景非常优美,令我感动。

6.尼日利亚艺术家阿拉比·多盾·奥拉多顿作品《江南之景》 当我来到西湖的时候,他们告诉我西湖是如何打造的。 它太大、太美了!美妙的颜色遍布整个湖,所以我必须要用长幅画面呈现不同的区域。杭州也有很多美食,我都想品尝一遍,在画面中也可以看到这些餐馆。

7.巴拿马艺术家Gabriel Wong作品《摇滚富春》 如果你将这张图印成黑白的,就可以看到,这像一幅中国水墨山水画。 我的家乡巴拿马很热,所以我运用多彩的颜色呈现这幅画,但其中融合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水墨画对我的独特启发。

8.挪威艺术家Esther Maria Bjorneboe作品《细语》 艺术家的语言是无声的,我们不说话,但我们用无声的语言来作画。这就是“艺术作品的细语”。 这次中国之行,我得到了如此多的爱。中国真的向我们展示了很多,到处都是文化的大海。

9.土库曼斯坦艺术家奥夫刚·奥夫刚诺夫作品《月光女孩》 乌兹别克斯坦美术馆首席专家萨奥达特·鲁基耶娃:同样来自中亚国家,一看到这幅作品,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作品描绘的是一名身着汉服的中国女孩,中国女性的传统服饰被很好地表现出来,展现了中国传统之美。

10.爱尔兰艺术家Finbar McHugh作品《琮的映射》 从远处看,你可以看到这幅作品就像是生活的反映。良渚的玉琮将我们和5000年前的文化遗产联系在一起,我们一直在寻求和历史的这种联系,这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爱尔兰和中国其实有很多联系,这真的很鼓舞人心。即使我们在世界的另一端,仍然能感觉到这种联系,这正是文化交流的意义。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文字 记者 林建安 邵婷 周霁 徐雅琪 摄影 记者 陈中秋 制图 李前芳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