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市政协委员、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林玥玥的票夹,密密麻麻的演出票根,记录着她这些年的观演足迹。凭借多年沉浸剧院艺术的深厚积累,她对杭州剧院演艺市场的发展方向有着独到观察:与上海、南京相比,杭州的演出资源储备仍有较大拓展空间;若从江浙沪区域视角来看,当前票价体系还有优化完善的潜力;在行业运营方面,也需要通过更精细的管理服务,为观众带来更优质的观演体验。
如何让杭州的剧院既有艺术温度,又有市场热度?她提出了一系列充满“烟火气”与专业性的建议。
跨界融合
让剧院成为城市文化会客厅
“剧院不该是文化孤岛,而应成为城市文旅融合的枢纽。”林玥玥提出,杭州可借鉴上海亚洲大厦“星空间”模式,在解百元华、高德置地广场、城西银泰城等商业综合体内,打造集沉浸式戏剧、国潮音乐Live秀、数字艺术展演于一体的复合型演艺空间。这种“转角遇见艺术”的偶遇式消费场景,正契合Z世代追求的“即兴文化” 。
同时,她建议由文旅部门牵头,搭建文化名人与剧场的深度合作平台,联动名家资源,孵化具有杭州特色的文化IP驻场剧目。还可推出与剧院周边酒店、餐饮的优惠套票,让市民和游客实现“白天逛街、晚上看剧”的文旅新体验。
精准运营
让观众与舞台双向奔赴
“一场好戏的成功,不仅靠台上的演员,更要靠台下的运营智慧。”针对杭州剧院影响力不足、社群运营薄弱的问题,林玥玥提出四点建议。
建立市场动态感知机制,像挖掘宝藏一样紧盯趋势,主动争取大IP剧目和一线演出资源。
借鉴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的产业孵化模式和上海文化广场的社群运营经验,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剧院文化IP。
营销推广上,联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与KOL紧密合作,拆解剧目亮点,让剧目在社交平台提前“种草”。
延续《新龙门客栈》《我的大观园》等越剧爆款的成功经验,培育话剧、音乐剧、舞剧等类别丰富的优质剧目。警惕个别剧目过度依赖明星演员的问题,引导观众回归对艺术本身的关注。
破圈升级
打造演艺市场新标杆
为让杭州剧院在国内市场脱颖而出,林玥玥提出一系列“吸睛妙招”。
建议关注“卡司经济”,通过大数据分析观众对不同演员阵容的反馈,主动争取最优卡司配置,让好演员为演出加分。
重视“首末场”效应,利用粉丝跨城追首演、抢末场的文化习惯,争取剧目中国巡演首站或末站资源,打造观演热潮。
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良性价格体系。借鉴百老汇模式,通过AI精准测算定价,细化票版管理。同时,以灵活的票务政策回应观众需求,打破“票品不退”的行业惯例,实现经济效益与口碑效益双赢。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