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选择怎样的书 就是选择了怎样的生活 |
2015年09月25日 06:59:05 星期五 |
![]() ![]() 有时候,你选择怎样的图书,就是选择了怎样的生活。 从今年4月绿意盎然时开始,到9月丹桂飘香时结束的第九届西湖读书节,也让我们看到了杭州的选择——这种生活未必浓烈,但却味道绵长,未必华彩,但却精致有味。 人文讲堂、读书学习节、书香人家评比、构建四级公共图书服务体系……这些充满现代气息的语词和概念,均是与书有关的风雅盛事,让这座本就人文荟萃、积淀深厚的文化名市愈发满城书香。“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终身向学”的愿景,正在积极变为现实。 九年来,一以贯之。而“西湖读书节”在九年中也已形成了强大的辐射力,通过政府引领、顶层设计、全民共推、全城参与、区县联动的方式,分阶段、分层次、分群体深入开展最具杭州特色的全民阅读活动,推进“书香杭州”的建设。 把今年的西湖读书节比作一场交响“阅”是最为贴切不过了。在这场为期半年的阅读飨宴中,杭州市民在数百场读书节活动中,找到了自己的心灵归属。各区县市也根据自己的特点,开发了“阅读·阅心动”等特色项目。 而在几天之后即将举行的闭幕式上,中秋节后的一天,太湖广场将上演一场集体诗朗诵,南宋古韵的风雅情怀将穿越千年而来。 这次,我们通过两个小的样本,看看这场庞大恢宏的交响“阅”是由怎样美好的一个个音符组成。 期待,明年第十届的西湖读书节。 [样本一] 西湖区图书馆:在“悦读”中推进阅读 记者 孙磊 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万松书院结缘,这个浪漫的爱情故事,其实有个深刻的核心:杭州人自古就有“诗书传家”的传统。阅读,是这座古城的文化DNA。 今天,我们将以西湖区图书馆为范本,来看一看,杭州的基层图书馆,是怎样在“阅读”中推进“悦读”的—— 今年7月客流爆表:4776人次! 西湖区图书馆是2010年1月28日开馆的,在古墩路和文二西路的交叉口附近,周边有绿城桂花园等高档成熟小区。设计之初,这个图书馆单日接待量为1000人次。 然而,2015年7月的一天,门禁系统显示,客流量达到4776人次! 馆长边国尧回忆:“那天,书架与书架之间的缝隙里,地上都坐满了人。暑期太热,大家都挡不住,进来乘凉了。一些流浪汉进来,只要他不乞讨,我们都不会阻拦,其实流浪汉也有精神追求啊,他会好奇地听讲座,看电影,也翻翻书。一个处于社会秩序外的人,他来读书看报,总要比去违法犯罪好吧?” 他认为,如果能以智慧的书籍,去丰富一个人的业余时间,使人们在阅读中获得美的享受,推进他的生活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助推城市区域文明的稳定发展,那么,一个区级图书馆的作用,就达到了。 进什么书? 读者的喜好就是我们的风向标 今年,西湖区图书馆的采购经费有100万元,各大媒体的新书排行榜是边国尧下单的风向标,“一些大热的电影、影视剧,也会带动阅读,如影院放《狼图腾》,电视里放《步步惊心》,就有人来咨询相关书籍,想看看原著到底是怎么写的?读者喜欢看什么,我们就适当进什么,毕竟首要目的是吸引人进来。” 刘慈欣获雨果奖后,西图馆藏的《三体》从3套追加到8套,依然供不应求,“我们有多少读者就借多少,一度火爆到全线书商无货。上一次的‘莫言’热,也整整持续了一年多。”而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渡边淳一去世后,他的作品《红城堡》《失乐园》《女人的手》等借阅量也骤升。 在采购方面,图书馆也进行合理的过滤和筛选。 边国尧说:“不是所有的获奖书籍,我们都会引进。比如那些艰深晦涩的文史哲类书籍,还有一些专业字典,专业书籍,这些比较冷僻的阅读需求,浙图、杭图都可以满足。”而区级图书馆经费有限,会更多地着眼于生活类、实用类、休闲类的书籍。“像今年股市震荡,不少人咨询财经类书籍,我们就适当采购一些通俗易懂的经济读物,比如郎咸平和时寒冰的书。” 一年借还量达到150万人次 每年暑假前后图书馆的书最多最新 2014年,西湖区图书馆的借还量达到150万人次。 2015年,西湖区图书馆在已经形成的区、镇街、村社三级借阅体系,200多个图书服务网点的基础上,继续推动图书馆“十进”服务:联手辖区部分企业、楼宇、机关事业单位、经济园区等单位,特别是针对各类人群打造个性化阅读。在双浦的金秋老人公寓建立以健康养身类图书为主的夕阳红老人图书馆,在周浦幼儿园建立全市首个绘本阅读幼儿园图书馆,在三杭集团建立首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亲子阅读图书馆,在三墩预备役师高炮团则建立以革命军事传记题材为主的图书馆,在西溪湿地公园则建立以旅游类图书为主的图书馆……共建图书借阅服务点,配送对口的图书、讲座、展览,趣味阅读活动,让阅读这张“网”愈来愈紧密。 怎样才能在图书馆中看到最热门的新书呢? 边国尧透露:除了平时的零星采购,每年的6月、9月,是图书馆补充架上新书的两大时间节点。 6月采购,以青少年读物为主,比如像《格林童话》《寻宝记》《森林报》等经久不衰的经典绘本、儿童文学、动物小说以及世界名著拼音版、青少年版等,而像杨红英、沈石溪、郑渊洁等作者的书,孩子们更是百读不厌。 孩子读书总不如成人来得爱惜,经过一个暑假,很多书会出现缺张少页的破损状况;此外,孩子重回课堂,借阅比例下降,因此9月的这次采购,就会扩大成人书籍的比例。 边国尧坦言:“看到一本书在读者手中不停流转,慢慢变旧变黄,我心里就踏实,说明它的价值真正被体现了。” [样本二] 下沙经济开发区:图书室里的相遇 通讯员 徐燕军 记者 张磊 “读书的意义在于将所有人拉到同一个平台上,能从读书中找寻生命更好的意义。”下沙经济开发区社会发展局局长袁月在“书香东部湾”主体系列活动正式启动上如是说。去年冬天,由开发区社发局主办的“书香东部湾”基层最佳、达标图书室(馆)评选活动,在报名推荐阶段,仅1个月内就有20个社区、企业图书室报名参加评选。 读什么书,选择一种怎样的生活。图书,就像一张小小的PH试纸,测试着下沙新城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生活态度与精神面貌。 企业图书馆—— 读书改变命运?是真的! 2009年似乎是下沙开发区企业图书室创建“元年”。 一个叫栗田的日本总经理在杭州雅士迪公司的食堂边建了一个图书室,虽然只有10来平方米;中粮包装公司在员工之家开辟了一个65平方米的大书房,除了有500余册纸质书,还有六七台供职工网上阅览的电脑;浙江广聚人力资源公司的老板朱朝富更是把副总经理的办公室重新装修成职工书屋。 企业的图书管理员大多是生产线的工人。比如钱红琴,雅士迪的生产线班长,兼职公司图书管理员已经6年。她的孩子可以说是看着图书室的童书长大的。甚至很多职工的孩子,暑假都是在图书室度过的,对他们来说,图书室就像家里的大书房,还可以交到很多朋友。 而书房也在改变着年轻人的命运。谷亚娇,2008年高中毕业从山西太原来到下沙,在旭化成生产线上班,过着倒班生活。结识了社区里的一群爱读书的朋友后,经常写些文章投稿,获了一些奖。开发区有“蓝领成才”工程,很多人都报名了,谷亚娇也报考了成人大专,三年后顺利拿到大专文凭,前年去了九堡一家服装公司做财务,现定居在杭州,孩子都快2岁了,已经是新杭州人。 社区图书室—— “这里是孩子们流连忘返的乐园” 社区图书室是伴随着社区的成立而成立。目前开发区两个街道36个社区(新社区还陆续在筹建中),每个社区都有图书室,虽然规模不一,但都有相应的管理者。有社区公益性岗位的专职管理员,有社工兼职打理的,有小区爱好读书的居民自愿管理的。每到周末,社区图书室的人总是很多,特别是带孩子的家庭。 下沙街道图书室是最受小朋友青睐的地方,图书室专职管理员徐红梅告诉我们。开发区少年宫也在这里,参加完爸妈报的培训班后,小朋友很喜欢和爸妈一起在这里翻看图书。图书馆,绝对不只是个单纯看书读书的地方,也是让孩子流连忘返的乐园。美国家庭很重视孩子的阅读,父母从小就把孩子带到图书馆,在这样的文化氛围里,让孩子从小养成爱书读书的好习惯。 “设立社区图书室的真正目的是为居民提供信息服务,方便居民读书学习,而不是作为图书收藏室,成为一种摆设。”开发区社会发展局副局长陈雨说。下沙图书室的管理员有很大一部分是下沙本地原住民,在他们看来,社区图书室不仅是读书的地方,也是居民间交流的平台。 |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张磊 孙磊 编辑:陈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