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年,杭州国际戏剧节的前路逐渐清晰—— 更国际,更年轻,还有了个“孩子 |
2015年10月09日 06:53:38 星期五 |
9月30日,国庆长假前的最后一天,由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杭州文广集团、中国国家话剧院主办的第四届杭州国际戏剧节落下帷幕。这场从9月中旬开始,持续了半个月的戏剧盛会,将来自全世界的10部戏、20余场演出汇聚在杭州这座城市,加上表演工坊、名家讲座、剧本朗读会等各类公益互动活动,共吸引了一万一千余人次参加。 杭州的戏剧节,完美跨过了第四个年头。她的前进方向更加清晰,目标更加准确,在这个年头里,她还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杭州大学生戏剧展演。 更年轻,更加国际化 “确实有很大触动,看过了国外的戏剧作品,感觉自己对戏剧的认知,对不同文化的看法和角度,都有了拓宽。我们现在是网络时代,国外的文艺作品都能很方便地被我们看到,但老实说,从品种上,我们其实更多在接受美国化的,韩国化的艺术流派。其实,同一样东西,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解读,差异可以极为巨大,而对比这类差异,是非常非常有趣的。” 说这段话的张琼女士,当时刚刚从戏剧节开幕演出、瑞士作品《舞台上的假期》演出现场走出来。这位都市白领与许多不常进剧院的观众相比,有着更长的看戏习惯,以及对舞台艺术更痴迷的热爱,而她的本职工作是翻译。 如果仔细关注本届戏剧节的剧目单,你会发现,国际化作品占了巨大的份额,这包括:直接从国外邀请的剧社团队,如《舞台上的假期》、《灵魂归来》等;也有由国外导演主导,国内团队表演的“混血儿”,如《自由站》等;还有改编自成熟而知名的剧本,由本国导演进行重新解构的作品,如孟京辉工作室“二丁一笑”的新作《拥抱麦克白》。这一批带着国际范儿的作品,占了本届戏剧节剧目的七成。 “杭州的戏剧节,应该是前沿的,年轻的,多国的。全世界的艺术家,带着他们的作品,带着他们对艺术的理解,来到这里,这是一场很大的交流,也是杭州观众了解戏剧的一个窗口。”孟京辉接受采访时说道。 不得不说,与前几届戏剧节相比,今年的戏剧节有了更精准的定位,这是通过之前几年的不断尝试,总结出来的答案。而在经过这些调整之后,今年戏剧节的演出上座率有了明显提升,差不多所有演出都有近八成的上座率,其中的《拥抱麦克白》居然卖得一张票都不剩。 戏剧节有“孩子”啦 细心的人会发现,今年戏剧节的总演出场次,与去年相比,不升反降。这不是因为杭州戏剧节的规模在缩小,而是她把原先的“大学生戏剧单元”独立了出来,形成杭州大学生戏剧展演。通俗来讲,她“生”了。 “其实在前两年戏剧节中我们发现,大学生的作品在演出的时候,剧场氛围是完全不一样的。大学生的作品很稚嫩,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但它同时也充满激情,更容易与年轻的戏剧爱好者形成沟通。把它们和成熟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会不公平,会互相打扰。与其如此,倒不如给它们更独立更广阔的空间去表演。”一直负责杭州戏剧节承办工作的蒋涵说。 据了解,脱胎于杭州国际戏剧节的首届大学生戏剧展演,将在本月17日拉开帷幕。它担负的任务很重,除了要把更多学生吸引进剧场外,还要培育未来的戏剧中坚力量。与杭州国际戏剧节一脉相承,学生们少有功利心与商业妥协性,也能更快接受新事物和艺术的多样性,他们将会是杭州戏剧节的接班人。 主办方透露,因为是首次办大学生戏剧展演,为打响名头,他们会邀请重量级的嘉宾、顾问、评审团队加盟,希望通过数年的努力,让杭州戏剧节的“孩子”茁壮成长。 |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廖旭钢 编辑:陈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