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推出“泥塑”跨年大展
2015年12月03日 17:56:43 星期四

省工美大师宓风光的泥塑作品《蒙古一家人》

省工美大师宓风光的泥塑作品《蒙古一家人》

高级工艺美术师张顺忠的《竹林七贤》

高级工艺美术师张顺忠的《竹林七贤》

省内13位最会玩泥巴的大师都在啦

杭州是一座与泥塑有着不解之缘的城市。比如城南有条孩儿巷,以前叫“砖街巷”,青砖一路,从这头铺到另一头。民间泥塑艺人常来这里出售泥孩儿,久而久之,巷子因此得名“孩儿巷”。

泥塑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种类,取材平实,以泥土为原料,用手捏制成形,题材贴近百姓的日常生活。浙江是中国泥塑的发源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余姚河姆渡文化就有陶猪、陶羊等捏制品。

明天,一场由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精心打造的“小技艺大世界——浙江泥塑展览”跨年展将与观众见面。浙江省内13位最会“玩”泥巴的大师将汇聚于此,用泥塑这种扎根于民间的“小技艺”展示绚烂多彩的“大世界”。同步推出的还有“追梦——泥人宓风光艺术展”,展览将跨年举办至2016年2月21日。

概况——展出的作品题材包罗万象

展览以地域划分,选取嵊州、台州、乐清、杭州四地, 共13位泥塑艺人的作品,其中既有省市非遗传承人、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也有民间泥塑艺人。

浙江泥塑历史悠久,台州泥塑历史最早可追溯到隋代,宋代以后因佛教寺院庙宇的兴盛,各处宗庙祠堂都需塑像,民间泥塑随之发展兴旺起来。明代田汝成编纂的《西湖游览志馀》,就有关于杭州泥塑的描绘:“临安风俗嬉游,游湖上者竞买泥孩莺哥花湖船回家,分送邻里,名曰湖上土宜。”

乐清泥塑盛于南宋,作品手工绘彩,线条简拙、用笔粗放、色彩对比强烈、艳丽悦目,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俗特色。作品以佛像泥塑最为常见。嵊州泥塑开始成规模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造型简洁洗练,写意多于写实,幽默多于叙事,精致小巧。

本次展出的作品题材包罗万象——有传统的戏剧、历史神话、宗教形象,也有市井生活,行业写照等,展现了浙江泥塑代代传承的非遗特色。观众不仅可以回味童年,看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风行一时的嵊州泥塑厂小泥人,还可以看到当代泥塑艺人创新造型风格的新“泥人”作品。

明天下午,来自省内外的泥塑专家学者,将举行主题为“浙江泥塑传承与发展”的研讨会,对浙江泥塑的历史、传承和未来发展方向等话题展开讨论。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冯秋萍 通讯员 沈欣宁 编辑:许佳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