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定制 个性消费 石雕大师吴松江:我的欢喜与哀愁 |
2016年06月21日 06:47:29 星期二 |
走进石雕大师的工作室 作品定格了生活的戏剧 走进吴松江石雕工作室,仿佛走进了缩小版的采石场,粉尘轻扬,过道处堆满了从各处采购的石料,形状色彩各异,工作台旁,吴松江正埋头专心雕刻,手起刀落,白色石粉扬起又落下,星星点点出现的,是石阶、竹排、门梁、稻谷和蟋蟀……石头和雕刻刀接触时,嗞嗞声此起彼伏,单调乏味。一块原石的蜕变之路如此风尘仆仆,艰辛又孤单。 刀耕不辍30余年,数百件石雕艺术品,石雕需要脑力、体力、心力,还需要笨工夫,几十年如一日的磨练,他没有像石头般沉默寡言,却如顽石般俏皮轻松,用凡俗的意趣赋予了石头种种可爱。 工作室偏居三墩镇老旧小区的一楼,高楼大厦围困下的老小区,被梧桐树包裹,带着旧时代的气息。吴松江说,“这里清净,人来的也不多,我喜欢一个人在工作室,石头摸摸,自己做做喜欢的东西,我享受这里的生活。” 端坐于石前,明心见性,在一刀一刀的慢动作中,他遇见了欢喜的自己,他把这种喜悦又给了石头,用石头记录下生活的趣味和淡淡的乡愁。 石头给他带来了快乐,也给他了自由的心灵和生活方式。“放下刻刀,我就可以去干自己该干的事情,儿子高考,我去校门外等他;朋友来了,我就和他喝茶聊天;要雕刻松鼠了,我就去西湖边喂松鼠玩。”说这些话时,他笑嘻嘻的,简单让他时刻充满着甜蜜和喜悦。 工作室也是他和学生们生活的地方,厨房、卧室、工作间、仓库一应俱全。他们在一起做饭、创作、手把手交流,他告诉学生”要生活在生活之中,不要路过,要生活在其中。” 他们在工作室里,回味生活、雕琢生活,又留下生活。 “我来自青田,却不是青田石雕,青田石雕刀工很精致,石材也更好。”听吴松江介绍自己的作品,记者有点懵了,难道这些在国家级大赛上得金奖的作品不精致不好看吗? “我的东西没有极端的精细,荷叶、破碎的蛋壳,本身自然界就是这样,我无非呈现原本的样子。”吴松江说。 龙蛋石、老挝石、仙游石是他喜欢的石头,不是特别贵,但色彩别致。敲坯、精雕、打磨、上蜡,一件石雕作品的完成需要在每一个步骤中不断揣摩和体会,把每块石头自然的色彩和纹理运用到极致。“大自然给的色彩是真色彩,人再怎么调也调不来,朱砂红、鸭卵青、象牙白……关键怎么去运用大自然给的颜色,发挥出来。”吴松江说。 他的作品看上去天真得就像自然界原本的样子,在保留石头形态质感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各种趣味场景。它们是石头,又不是石头;是艺术品,又不像商店里聚光灯下的艺术品。一眼,你能认出是他的手作,定格的是一出出精彩的戏剧。 中国古民居系列他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中国各处乡村的生活场景,充满了凡俗的意趣。在刀尖上绽放的,是吴松江的真性情。 芋艿、笋、南瓜、荷花、葫芦、稻谷、莲蓬、松球、老丝瓜、松鼠、蟋蟀、青蛙……植物和动物在他的刻刀下呈现出另一种生动,它们在泥土里,微风中,散发出饱满自在的热情。 “现在莲藕还没有做,因为没有找到适合做莲藕的石头,现实中这样的石头很难找,黄中带白,还要有黑点,有淤泥的痕迹,好像池塘里挖出后稍微清洗后的藕,水灵灵,还带着土腥气。” 吴松江说,他喜欢雕刻那些有故事的作品,观众可以在石雕里寻找熟悉的生活场景和趣味。 在他的作品里,荷叶间的两只小鸟在斗气;老奶奶站在门前等孩子回家,房前种着仙人掌,屋后的稻草堆上麻雀在觅食,草堆是牛羊过冬的粮食,靠在墙角的木楼梯是主人要用的,桥上人背着柴火,迎面碰上走亲戚回家的邻居……中国古民居系列石雕作品,有中国传统的人情世故,也定格了一段淡淡的乡愁。 “老奶奶站在门前,她有点寂寞,因为孩子们去城里赚快钱了,整个村子都空了。”说到作品里人物的情绪,吴松江降低了声调,跟着一起伤感。 扫一扫 生活JIA微信公众号 杭州日报 专刊中心 诚意出品 |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孟煜前 摄影 记者 李忠 编辑:汪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