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遇到意外事故,你知道怎么急救吗? |
暑假遇到意外事故,你知道怎么急救吗? |
2016年07月05日 07:40:14 星期二 |
浙二技能中心总结的这七大误区 很多学过急救的人都不一定知道 上周三,34岁的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在北京一地铁站台晕倒,4位路人上前救助,持续胸外按压两分多钟。暂且不论金波猝死的病因是什么,路人为他做的急救真的有效吗?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建有经美国心脏协会认证的技能培训中心。培训中心专家说,金波发生意外的视频中,2分多钟的时间里,按压次数只有55次,这是非常不够的,而人工呼吸花了太长时间。 浙医二院院长王建安教授说:“浙医二院是全球首批的国际联合委员会(JCI)学术医学中心,将培训作为医院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任务,建立技能中心,就是为公众提供医学技能培训。” 根据统计,中国每分钟有1人发生心源性猝死,70%的猝死发生在家里,学一点必要的急救措施很有必要。医院党委副书记王凯说,每年暑假,都是意外事故的高发季。“大家通过很多渠道了解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等急救知识,可实际上,了解知识和实际操作有很大差别。我们根据培训学员时发现的问题,总结了急救中的七个误区,可能很多学过急救的人都不一定了解。” 浙医二院技能中心副主任景继勇医师,对这七个误区做了具体解读—— 误区一:心肺复苏时一定要做人工呼吸? 心肺复苏的要求是,30次按压(15-18秒)2次人工呼吸。做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所使用的时间达到60%以上才算达标,按压时间越长,救回来的概率越高。 大部分成人患者,心脏骤停主要是心脏原因引起的,要救人,就得想方设法让心脏重新跳起来。胸外按压,是用外力来帮助心脏跳动,以维持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做人工呼吸,势必要中断按压,按压一停,血流灌注又降到非常低的水平。 如果不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人工通气(小于10秒),建议还是只进行持续的胸外按压,不要进行人工通气。 误区二:患者有喘息时以为人还有气 延误了心肺复苏 患者十几秒出一口气,喘一下,这种呼吸不正常。出现短促吸气并伴有长时间停止的情况,这种呼吸叫喘息,是心跳停止时常见的一种呼吸形态,意味着出现了呼吸心跳停止,需要立即心肺复苏。 误区三:按压部位找不到,教条式地认为 是患者两乳头连线中点的位置 事实上,相关的指南已经做了修改,改为“胸部的中央”,也就是胸骨的下半段,垂直于胸骨进行按压。 误区四:会不会把肋骨压断? 对大部分人来说,要担心的是压的深度不够,而不是压得太深。发生心跳骤停,救治生命是最主要的,而不是担心其并发症。 胸外按压是非常累的一件事,医生按压得满头大汗,衣服都湿透的情形,一点不夸张,普通人大概五六分钟就累了,要按下5厘米不是件容易的事。 误区五:按一会儿 停下来看看是不是有气了 一旦确定患者心跳呼吸骤停,应当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评估,多余的动作都是浪费时间。一边按压,一边观察反应,而不是停下心肺复苏,凑到鼻子上看看,再搭搭脉搏。 按到什么时候可以停下来?有4种情况:1.自动除颤器(AED)到位分析时停止按压;2.专业医务人员到达;3.病人手脚动了;4.累了,更换人员。 误区六:孩子发生意外,心跳骤停时 先打120还是先心肺复苏? 儿童一旦发生心跳呼吸骤停,前面几轮的心肺复苏非常重要,请家长记住这句话。 如果旁边有人,则让他人去拨打急救电话,施救者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如果只有一个人,在免提的状态拨打急救电话,同时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如果没有手机,先进行5轮30次按压2次通气的心肺复苏,之后再去找电话拨打急救电话。 误区七:溺水引起心脏骤停 先想办法把喝进去的水倒出来 关于这个问题,大家需要明白两件事:第一,溺水时吸进肺内的水会很快被吸收,不必担心肺里“积水”的问题。第二,溺水引起呼吸心跳骤停的主要原因,是窒息和缺氧,因此,你要做的是:开放气道、通气,再进行胸外按压,也就是常说的“ABC心肺复苏流程”。操作标准是,打开气道,2次人工呼吸,30次按压;然后再吹气,如此循环。 暑假期间儿童意外伤害高发 大家可到浙医二院学习急救知识 王凯副书记说,浙医二院技能中心面对全社会开放,也对医院的医务人员做专业化的医学培训,培训结束后对学员进行考核,颁发证书。“希望经过浙医二院技能中心的系统培训,让公众了解和掌握正确有效的急救技能。” 浙医二院技能中心模拟各种临床场景,对学员进行技能培训。培训课程包括急救基础、内科急症、外伤急救、环境伤害、成人心肺复苏等,特别是儿童意外伤害的急救,开展儿童意外伤害预防、创伤和疾病、内科急症、外伤急救、环境伤害等培训课程。学校或者家长想要参加培训,可以和浙医二院技能中心联系。 |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王真 通讯员 方序 鲁青 编辑:叶海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