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发明了人类首个癌症疫苗——宫颈癌疫苗
2016年07月21日 07:45:35 星期四

他发明了人类首个癌症疫苗——宫颈癌疫苗

周健(右)与澳大利亚科学家伊恩·弗雷泽博士一起共同发明了宫颈癌疫苗。

    这两天,一条消息刷爆了微信朋友圈:全球医药保健公司葛兰素史克制造的“希瑞适”疫苗获得上市许可,明年初将正式登陆中国内地市场,成为中国内地首个获批用于预防宫颈癌的HPV(人乳头瘤病毒)疫苗。这也意味着女性们在家门口就可以打上宫颈癌疫苗。

    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背后,一个名字不能不重提——毕业于温州医学院(现温州医科大学)的已故中国科学家周健博士。正是周健与澳大利亚科学家伊恩·弗雷泽博士一起共同发明了宫颈癌疫苗。

    记者与远在澳大利亚的周健遗孀孙小依取得了联系。她说:“我是在同学群里看到疫苗要上市的消息,我挺高兴。弗雷泽教授在越南,我告诉他,他回复说,‘good news(好消息)!’今天好多消息,手机爆掉了。消息振奋人心,疫苗终于可以用在所有妇女身上了。很多朋友曾组团去香港打针,现在不用去香港了,多好。澳大利亚从2006年用到现在,十年了,很有效。内地早一天用上,我很欣慰。”

    “周健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科学家,也是温医校史上最为光荣的一页,值得所有人铭记。”周健的同班、同寝室同学、温州医科大学原校长瞿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周健,杭州人,1977年恢复高考第一年考入温州医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医学研究工作。1999年,当研究成果“加德西”疫苗开始进行全面临床试验时,42岁的周健积劳成疾,突发肝病去世。

    在周健的研究成果基础上,2005年底,默克公司研制成功宫颈癌疫苗,并于2006年在美国上市。目前,该疫苗已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市,接种超过1.44亿剂次。去年,该疫苗荣获欧洲发明奖“最受欢迎发明奖”。

    “读大学时,我们就叫他‘大科学家’。”瞿佳回忆,周健在温州医学院读本科时,就展示出与众不同的抱负。“那时,他总是用最快、最轻松的方式掌握专业知识,而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两件事:练习英语,到图书馆翻阅医学杂志、掌握医学前沿动态。”瞿佳说,周健不死读书,学习肯动脑,而且毅力非凡。

    同为温州医学院77级的周健遗孀孙小依记忆犹新:“他每天拿着收音机在操场上听英语,而且一听就是很久。”他每个周末都步行去当时的温州第一百货公司,跟着货架上电视机播放的英语节目学英语。

    1982年从温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周健对HPV的分子生物学产生兴趣,并在浙江医科大学读硕士期间开始研究HPV,随后通过在河南、北京、英国剑桥等地继续求学,成为该领域的专家。1990年,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免疫与癌症研究中心主任伊恩·弗雷泽教授的力邀下,周健和孙小依前往昆士兰,研究人工合成HPV疫苗。

    宫颈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居全球女性肿瘤第二位。上世纪70年代,科学家发现HPV是导致宫颈癌的“元凶”。但是,知道了病因,去寻找解决办法,仍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徐齐 通讯员 牛亚皓 周建国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