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便血需警惕,体检要做“一指禅” |
2016年07月25日 08:01:44 星期一 |
很多人都有过便血的经历,有些人不放在心上,以为最多是痔疮,忍忍也就过去了;有些人却怕得寝食难安,生怕患上肠癌。 为了帮助大家了解便血及其他肛肠外科的问题,都市快报微信公众号“浙医在线”联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肛肠外科推出“浙医在线·肛肠科圈”。今晚7点-8点,浙大一院肛肠外科副主任、浙江省结直肠疾病诊治中心副主任陈文斌主任医师将在线答疑。 便血先辨别真假 “所谓便血,指的是大便带血,其血液颜色受出血部位、出血量以及血液在肠道停留时间等影响。”陈文斌医师说。 临床上,陈医师时常接诊到两类迥然不同的患者,有人一看到便血就紧张得失眠、焦虑,一进门诊就问是不是得肠癌了。结果检查发现,哪里是便血,是前一天吃多了西瓜、猪血、猪肝等食物引起的。 有些人发现便血却不以为然,自我诊断为“痔疮出血”,有时候血实在出得有点多,引起排便不畅,就去药店买点痔疮膏涂涂。这些人到医院就诊时,往往结果都不太好,被诊断为肠癌的患者并不少见,有些患者还非常年轻,只有二三十岁。 陈医师提醒,发生便血首选要辨别真假,如果是偶然一次,且量很少的话,可以先回忆一下自己最近吃了什么,包括饮食、药物。大量吃猪肝、动物血、番茄、西瓜等食物,肠道一下子难以消化完全,会残留在粪便上;补血的铁剂、碳粉、中草药等,长期服用也会引起便血,停止服用后,便血就会消失。 如果排除了上述原因,仍有出血,且症状反复出现,那可能是身体亮出的警告,要引起警惕,及时就诊。 痔疮出血最为常见 病理性的便血有很多,陈文斌医师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6种—— 1.痔。便血发生在排便过程中或便后,血色鲜红,血与粪便不混合,出血量可大可小,或便纸带血,或点滴而下,或呈喷射状。 “俗话说:‘十人九痔’,临床上因痔引起的便血很常见。”陈医师说,痔疮容易复发,最好的预防办法是保持大便通畅,排便时间不宜超过5分钟,要选择柔软、厚度适宜的厕纸。如果是少量的痔疮出血,可以通过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坚持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来改善。如果是长期、反复、大量出血,那是要引起重视的,一方面,可能不仅仅是简单的痔疮出血;另一方面,容易导致贫血,甚至引发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 2.消化道疾病。大便呈柏油状或呈黑红色,出血部位多在上消化道;如果血色红,则多是下消化道疾病出血。此时,建议及时去消化内科就诊。 3.直溃疡性结肠炎、痢疾。这类情况的出血多半混有黏液或呈脓血便,并伴有下腹痛、发热、便频等症状。 4.肛裂。血色大都鲜红,滴出或手纸擦血,新鲜肛裂便后有肛门剧烈疼痛。 5.大肠癌。直肠癌颜色以鲜红色为主,晚期还会伴有肛门直肠下坠感,有些患者还会表现为不明原因的消瘦。靠近肝门的肠癌,如横结肠,血色以暗红色为主。 6.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血友病、尿毒症以及某些少见的传染病。这类人在便血的同时,往往会伴有全身其他部位的出血现象,建议及时去相关科室就诊。 陈医师提醒,上述症状仅供参考,具体情况,仍以门诊检查、诊断为准。若诊断为痔疮、肛裂等肛周疾病,不用过于紧张,建议以保守治疗为主,且重在预防;如果被诊断为肠炎、肠溃疡,最好到消化内科进行系统治疗;如果不幸被诊断为肠癌,也不要过于紧张。现在,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早期肠癌的治疗效果很好,五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以上。 陈医师说:“体检套餐中一般都有‘肛门指检’,这是筛查肠癌最简单、经济的方法,它可以发现45%的结直肠癌,所以不要拒检。目前,临床上诊断肠癌的‘金标准’是肠镜,反复便血、便秘、大便习惯改变,有肿瘤家族史,尤其是消化道肿瘤家族史者,属于肠癌的高危人群,应定期做肠镜,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葛丹娣 通讯员 王蕊 编辑:余彦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