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只有老年人才会眼花吗 40岁的人得了老视不自知
2016年09月25日 08:32:11 星期日

    过去10年老视增5倍,眼科专家呼吁

    老视也要矫正,且不要错过最佳年龄

意大利眼科学会主席Matteo Piovella

    意大利眼科学会主席Matteo Piovella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教授姚玉峰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教授姚玉峰

    一年一度的体检,视力表上最后几行模模糊糊看不清?那就是眼镜度数又加深了吧,哪天再配副新眼镜就好了。很多人有这样的经历。

    到眼科看眼睛这件事情,在大家的印象里,好像只是看近视的孩子、看老花的老年人才会做的事情。这几天在苏州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暨第五届全球华人眼科学术大会上,全国的眼科专家们在讨论的就是大家最忽略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中年人眼睛出现了问题,可大多数人甚至都没意识到问题的发生。

    过去10年老视增5倍

    只有20%的患者有过矫正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委员、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俞阿勇教授告诉钱江晚报记者,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曾经做过数据调查,“我们去年的门诊量是51万人次,其中有27万人次是因为各种视光问题过来的,比如近视、远视、散光、老花、弱视。”

    俞阿勇说,在这27万人次当中,问题最严重的是5万老视患者。

    “与2003年相比,老视患者就诊量增长了5倍。”俞阿勇说,“有50%的人不知道什么是老视。”

    所谓老视,中国人俗称“老花眼”,就是人们步入中年后必然出现的视觉问题,随着年龄增长,眼睛的调节能力逐渐下降,所以当我们要看远方的景色或者近处的手机、电脑时,原本能自如调节的焦点跟不上我们的需求了。

    而即便是对老视有认知的那一半患者,也只有不到50%的人有过矫正。这就是说,在所有老视患者人群当中,只有20%的人有过矫正。

    俞阿勇说,“这里所谓的有过矫正,也包括病人准备去配眼镜,或者只是戴着单光眼镜,需要用到的时候再拿个镜片看一下,不需要时就塞回口袋里。”

    在中国,许多中年人40岁就出现了老视。俞阿勇说,意识不到老视的现象,自然没法好好保护已经出现问题的眼睛。

    “真正要配一副老视眼镜的病人,在总体当中只占到12%到13%,而能想到用手术的方式改善的人1%都不到。”

    在俞阿勇看来,这是一个令眼科专家遗憾甚至尴尬的数据,“明明有技术能为病人带去福音,但接受度还不到1%,我们要做的努力还有很多。”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教授赵桂秋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教授俞阿勇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教授俞阿勇

    “镜头”不能自动变焦了

    晶体手术可以解决大问题

    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姚玉峰教授告诉钱江晚报记者,每个人的眼睛都可以理解为照相机镜头,中老年人的“镜头”虽然还是透明的状态,但自动变焦能力越来越差,直到丧失这个能力。

    而在工作生活当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场景,比如开车要看远处,用手机要看近处,不能自动变焦,看东西自然就不清楚了。

    “戴老花镜是一个办法。”姚玉峰说,不过戴老花镜很不方便,因为老花镜相当于固定了一个焦点,“戴老花镜能满足看书、看手机的要求,但想要看远,又不清了。”

    该怎么解决这个人人都会出现的老视现象?在姚玉峰看来,要改变的就是我们所依赖的生物晶体。

    “把我们的生物晶体拿掉,放进去一个能够产生三个焦点视力的人工晶体,这个就叫三焦点人工晶体。”姚玉峰告诉钱江晚报记者,三焦点人工晶体就是为我们的眼睛在远、中、近三个视觉范围内固定好焦点,满足生活场景中的各种要求。

    福建东南眼科医院院长赵广愚认为,手术能解决很大问题,但做了手术并不代表可以高枕无忧,“眼睛视力好,主要是靠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网膜和视神经五个部分,手术只是解决晶体本身的问题,而其他几个部分还是原来的状态,如果剩下四个部分也出现了问题,就得通过其他的治疗方法才能解决。”

福建东南眼科医院院长赵广愚

    福建东南眼科医院院长赵广愚

    45到60岁之间

    是比较合适的手术时间

    哪些人适合这样的手术?

    “过去5年时间里,欧洲做了差不多5万例这样的手术,而中国最早的手术,是去年12月8日,我做的,到现在全国大概做了1000例。”姚玉峰说,在他已经完成的满足3个月回访的60例病人当中,仅有3位患者对其中5只眼睛的回复是比较满意,其他人都回复非常满意。

    不过,这并不代表所有老视患者都适合做手术。“比如知识分子,近距离的视力很重要,又不愿意戴眼镜,因为戴眼镜会产生一个不舒服的像差,这些人群,适合进行手术。”

    什么时候手术比较合适?

    姚玉峰说,“如果45岁开始老花,到50岁逐渐加重,到了60岁基本没有调节能力了,其实在45到60岁之间,就应该进行手术。”

    意大利眼科学会主席Matteo Piovella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两年前,他植入了这个晶体,“我认为它是最好的,我才会植入到眼睛里去。今天我们所要关注的是提高我们的视觉质量,从我的临床观察来看,我觉得这个是目前最能满足老视群体需求的一种晶体手术。”

    在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病理学组副组长、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赵桂秋教授看来,给病人设置个性化手术治疗方案很重要,“既然老龄化社会开始了,年纪大了之后人又会老花又要得白内障,在做白内障手术的同时,我们把老花或者近视、远视,通过植入人工晶体一并解决,就是非常好的一个事情,这样对病人是非常有利的。”

    赵桂秋说,“晶体制作有不同的工艺,会有不同的价格。不同价格当然对应不同的质量,所以要进行个性化定制。”

    “如果一个人,退休以后每天就是上街买个菜做个饭,这时候给他眼睛里放三焦点人工晶体就没有意义。”赵桂秋说,“要量体裁衣个性化定制,这是目前我们要强调的一点。”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张苗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