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杭州粉丝一边唱歌一边聊天 胡德夫还带来了自己的新书 |
2016年09月26日 07:20:05 星期一 |
胡德夫昨天在杭州 摄影 许康平 5年前的夏天,“台湾民歌之父”胡德夫应“西湖音乐节”之邀,背靠着西湖的山水、在杭州太子湾公园的大草坪前一首接一首地唱:《匆匆》《太平洋的风》《美丽的稻穗》……在那一个小时里,原本下得稀里哗啦的大雨突然停了,胡德夫开玩笑地说:“因为我是巫师的后代。” 这个满头白发、笑容和蔼的65岁老人,11岁就离乡背井到台北念书,他一直没有忘记“太平洋的风是我第一个故乡”。此后数十年间,胡德夫用每一个音符、每一句歌词,反复吟唱着他的乡愁。而这缕从台湾隔海吹来的清新泥土气,也在近几年逐渐在大陆生根发芽。白岩松曾说:“在他的歌里,听得到岁月与山河。” 如今,胡德夫把他的“岁月与山河”化成文字,写成一本《我们都是赶路人》,以作者与歌手的双重身份,讲述那些打动人心的歌曲背后的故事。昨天下午,胡德夫来到杭州,在新书分享会现场与200名读者一边唱歌、一边聊起了那些年走过的路。 胡德夫最为人称道的功绩便是推动了台湾的民歌运动。在那个人人只喝可乐、听英文歌的年代,胡德夫在当时台湾另一位音乐人李双泽的影响下,唱出了第一首民歌《美丽的稻穗》,那是卑南族的一首母语歌,小学时胡德夫听爸爸唱过,在歌词忘了大半的情况下,却收获了满场的热烈掌声,“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我们要唱自己的歌。”接着,胡德夫便在李双泽的建议下,重新回到台东老家,把家族中排湾族语的歌一口气学了二十几首,他还将自己从小在山上放牛、幻想自己是漫画人物“诸葛四郎”的故事,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首民歌《牛背上的小孩》。 “听您的歌,仿佛总是能带给我们一种疗愈的力量”,分享会现场有年轻的观众站起来说。胡德夫笑言:“我相信音乐有时候必须与社会发生某些联结,我不只是唱歌给大家听,也是在介绍歌里无限宽广的人、事、物。” 福利:想得到胡德夫亲笔签名的著作《我们都是赶路人》吗?只要关注“深夜读书馆”微信公众号,在评论区留言即有机会抽中。限量10本,一人一本。 |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陈淑芝 编辑:郑海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