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教育资源供给 做好教育资源融合 打造智慧教育新高地 下城教育: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
2016年11月24日 04:57:25 星期四

下城是杭州的中心商务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推进,经济业态发生结构性变化,下城教育资源的整体布局也在变迁。如何面对未来发展的挑战,下城教育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强音:传递教育自信,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

一把手访谈

让教育更自信 让百姓获得感更多

下城区教育局局长 黄伟

教育,关乎孩子未来,关系社会民生。人们对孩子的教育期望越高,与之相辅的焦虑感就越强。之前媒体关于培训机构的报道,就是当下家长们最真实的心态反映。一种社会现象的发生,背后一定有其复杂的社会根源,而时下让家长感受最深的就是学习竞争的残酷,而不是孩子成长的精彩,仍让我深为震撼。

因此,在“十三五”开局之年,作为下城区的教育行政部门,最应当做的是发出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声音,向社会、向家长传递我们做好教育的信心。用心耕耘一张惠及大众的教育蓝图,用心凝聚基于教育本义的共识,用心实践更具有感召力的教育改革。

教育自信从哪里来?首先源自充裕的资源。今年8月下城区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在资源配置、人事编制、教育投入等各方面予以全方位保障,重点是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加速新建校园建设,加大辖区内著名校园品牌培育,加快重组新名校集团,坚持盘活存量,做优增量,凸显质量,实施更加精准的公平与均衡。

其次,源自多样的选择。有选择的教育不仅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而且是给学习者带来幸福感的根本途径。重点是深化核心素养培育,推进以多样选择为导向的学校课程改革。我们将统筹利用名师、场馆、社团及在线资源,开发建设区域精品课程,丰富课程的选择性和多样化;吸纳国际通用的标化指数,构建更具适切开放,更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

教育自信还源自找准改革的路径。正确把握新时期教育发展转型与走向,着眼平衡包容,绿色开放,持续推进以质量、结构和效益等为发展动力的教育改革。尤其是要通过加快教育治理、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教育评价等重点领域改革,完善激励机制,集聚高端人才;释放办学活力,推树标杆样板;扩大多元协作,提升区域教育的辐射性;充分履行中心城区在十三五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引领与担当。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曾说,信心是抱着足可确信的希望和信赖,奔赴伟大荣誉之路的感情。下城教育人将怀着这样的感情起航“十三五”,担负起教育“国兴之大计,民福之远谋”的重任,谱写好具有下城特色的教育蓝图。

“十三五”点睛

推动供给侧改革 保障教育资源供给 三条“腿”走路 让百姓有书读、读好书

外来人口大量导入,全面二孩政策实施,我们该如何满足教育资源供给?这依然是下城教育面向未来多年的重要命题。

下城区推出了以质量、结构和效益等为发展内动力的教育供给侧改革,并开辟了多种路径——

从“刚性”角度讲,首要解决学龄儿童的入园、入学问题。未来四五年,全区将梯度推进“8+7+7”校园建设,包括8个建成项目、7个开工项目、7个规划储备项目,以缓解学龄儿童激增的问题。

从“柔性”角度来说,将根据各学校的服务接纳能力,通过教育服务区的整合性切割,包容性贯通,构架性联动等方式,让更多适龄儿童读好书。比如安吉路实验学校和长寿桥小学的一体化招生,新华小学整体并入青蓝小学实行两校区管理模式等,已经成为成功范例。

第三条路是另辟蹊径,鼓励民间力量和企事业单位参与办学,这对于希望教育做到端口开放、整体连续、个性化定制的家长来说,多了一份憧憬。“十三五”期间,一所大家瞩目的高端九年制民办学校——启正实验学校将投入使用。建成后的启正实验学校将秉承“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发展定位,铭记“追求卓越、成就梦想”的责任担当,把学校办成杭城人文地标性的窗口名校。

盘活存量做优增量 实现资源大融合 探索全科教学与“2+1”领军教师培养模式

经过多年积累,下城区储备了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如何“盘活存量、做优增量、资源融合、优化布局”,考验着下城教育人的智慧。

未来下城区将按照“更具底蕴,更富气质,更尚创意”的要求,加大辖区内著名校园品牌培育力度,加快重组新的名校(园)集团,做优名校资源增量。到“十三五”末,争取培育10所省市知名学校,建成一批高水平的现代化学校和幼儿园。

同时,下城名师资源打破学校壁垒,化“学校教师”为“系统教师”,在区域层面发挥引领作用,以点带面促进更多教师成长。下城区正在探索“2+1”领军教师培养模式,实行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个性化培养,输送和储备高端人才。到2020年,发展建立20个名师智慧空间站,培养20位中青年省市学科拔尖人才,新增200位梯级名师。

此外,下城区将推动教师提升融合性思维,在小学低段探索全科教学。这就需要教师拓展学科属性,实现一专多能,以融合性的、整体性的教学给予学生全面的教育。

后G20时代,教育也要抓住杭州城市国际化发展机遇。下城区将坚持用精品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国际视野,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融入国际理解教育元素,重视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突出课程资源建设的开放性、多元性,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及跨文化理解与沟通能力。

推进智慧教育应用 以信息化促进现代化 推出“云学堂”“创新实验室” 打造智慧教育新高地

杭州是“互联网之都”,下城区的跨贸小镇也在焕发着勃勃生机。依托城市优势资源,未来五年下城区将大力发展智慧教育,作为新时期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落脚点。

推动智慧教育,硬件设备是前提。“十三五”期间,下城将投入大笔资金,将中小学生“人机比”提高至4:1,班级交互式大屏显示设备普及率达到100%,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借助教育城域网实现万兆主干的统一接入,局中心机房出口带宽达到800兆,各中小学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

未来,下城将以学科为基础建设分学科教学资源库,打造能够满足教学资源建设长期持续发展的“云学堂”,每年形成1000个精品微课,学生可以借助智能移动终端随时找到所需知识点的微课,实现个性化在线学习;搭建下城智慧教育“创新实验室”平台,通过机器人、安卓编程、数字化种植园等项目带动、推进学生数字媒介素养。

在学校管理者、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学校管理效率提升方面,下城将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到2017年底组织全区中小学教师每人参加不少于50学时的专项培训;组建信息化专家人才库,为区域信息化建设提供决策咨询、考核评价等服务。此外,还将推进教育网上政务对接,推进移动办公,提供大数据评价诊断,让办学管理工作更高效。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通讯员 翁艳燕 记者 王洁 编辑:陈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