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网络时代老人“新”看病难 |
2016年11月24日 07:11:27 星期四 |
本报讯 不会上网、不喜欢智能手机、没有支付宝……“互联网+”时代,老年人碰到的“新”看病难问题怎么破?11月22日,快报“市民观察团”推出社会管理领域第二题,帮老龄化社会寻找更有效的助老方式。 观察员有话说 倪大伯,72岁 实在不行,我只好向年轻人学习上网 这件事对我来说也不轻松啊 “身体不好,经常要去医院看病,几个三甲大医院都是常客了。”大伯自嘲。 “像我们这个年纪的人一般都是打电话挂专家号的,因为早起去排队身体也吃不消。我一般先打114,让他给我转到我要挂号的医院;有的医院有自己的预约电话,我也会打去挂号。但问题都是一样的,电话经常打不进,或者打进去也挂不到号!” 像很多老病号一样,倪大伯有自己比较熟悉和认可的医生:“有一次,我从下午3点不停地打电话挂号,55分钟后电话才通,一问,想挂的专家号子已经没有了。” 倪大伯用的是老人机,只有最简单的打电话接电话功能,自然没有也不会“支付宝”等网络支付方式。 “虽然可以让孩子们帮我挂号,但是他们上班都挺忙的,帮我挂号电话还要打来打去,不大方便,我又觉得因为自己看病的事影响他们的情绪,怕他们担心,所以也很少找他们。” 倪大伯也享受过智慧医疗的好处,他在医院里学会了往市民卡智慧医疗账户充值,这样可以减少排队。 “这个我一定要好好表扬,很方便,我非常喜欢。不过,有几家省级医院还没有开通杭州市民卡智慧医疗的账户,还是不方便。” “我已经连续几个星期挂不到我想看的专家号了,我就是想呼吁一下,让我们老人看病方便点,号子好挂点。实在不行,我这只手机只好去换成智能手机,向年轻人学一下手机挂号,这件事对我来说也不轻松啊。” 叶阿姨 50+ 应该努力让老人享受智慧医疗的便利 不要让新方式方法把事情搞复杂化 叶阿姨刚退休,原先是市中医院心血管科的医生。 “现在看病真的不难,智能化机器很多,电脑记账,智慧医疗一条龙服务,等的时间也缩短了,跟以前比省时又省力。”对部分游离在智慧医疗之外的老年群体,叶阿姨觉得,应该努力教会他们使用、享受智慧医疗的便利,而不是去设置更多的新方式方法,把事情搞复杂化。 “最近这几年为什么还是有人在说看病难?主要是三方面原因,一是病人越来越多了,因为人的寿命越来越长,再加上进入老龄化社会,看病的老人群体也在增长。我这个心血管的专业,病人就是以老人居多。我以前上班的时候,一坐下就起不来,上厕所都要跑着去;第二是‘二孩政策’放开后,妇科和儿科成了‘人气最旺’的地方,医院、医务人员的增长赶不上备孕妈妈、孕妇、新生儿增长的速度;第三是医院要发展、盖新大楼,老病人走到新大楼里,走来走去弄都弄不灵清,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叶阿姨分析。 叶阿姨提了很多很实在的建议,比如,医院多设置一些志愿者,教老人们学会使用自助挂号、网上挂号; 比如,政府多组织开展一些健康知识的教育,有些人看病几天感觉没好急着又来看了,其实治病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有一个过程,很多时候重复来看病也是浪费医疗资源; 比如,预防医疗也需要重视,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重视体检,这些都可以从源头上缓解看病难。 看点其他新闻: 我在现场 昨天9:45至12:20,我们去了浙医二院、省中医院、市一医院3家医院,随机采访了13位60岁至81岁的老人,听听来自第一现场的“难题”。 最集中难题:不会用自助机 让我们意外的是,老人遇到的难题竟然集中在“不会操作自助挂号缴费机”,更不用说通过微信、支付宝等平台预约挂号了。 自助机虽然“叫好”,但“叫座”大多数是通过志愿者来完成的。我们采访的13位老人里,只有两位老人自助机“用得蛮好”。 72岁的凌奶奶,头发灰白,手上拿着一张挂号单,站在市一医院一楼的验血取号机前,眼睛朝着收费窗口的方向看。 “我陪我老头子来的,他看泌尿科。”她指了指一个在收费窗口前排第二位的老爷爷说,“我们不会用自助机挂号,手机就更弄不来了,每次来医院都是叫这里的志愿者帮忙挂的。女儿有时候也会帮我在手机上挂号,但来医院也要叫志愿者帮忙取。” 75岁的陶奶奶戴着副黑框眼镜,站在市一医院一楼大厅一块电子屏前看上面的健康知识,她是来看眼科和消化内科的。 “消化科的医生说我吃了早饭不好检查的,要等4个小时,我就随便转一转。”陶奶奶说,“我很少来医院的,来了也都是让志愿者帮我在自助机上挂个号。现在都流行网上预约、自助挂号,但我们老年人哪里会啊。” 74岁的杨奶奶坐在市一医院1号楼和3号楼之间的椅上看微信,她是陪外孙女来打点滴的。 “现在她妈妈陪着,我就下来坐一会儿。”杨奶奶说,“老年人自助机不会用,网上挂号也不会,问问旁边的人就好了嘛,又不是木头人。” 70岁的瞿爷爷站在省中医院一楼电梯旁边,双手插在口袋里,像是在等人。 “我今天就是来开点普通的药,儿子帮我去拿了。”瞿大伯笑着说,“自助机那些我不会用的,我每次看病都是儿子陪着我来的,他会弄。” 62岁的孔大妈拉着老伴的手,站在一台自助机前。我问大伯,“看病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什么难题?”他大声地朝我说了一句:“病看不好就是最大的难题。” 孔奶奶朝我摆了摆手,小声地说,“他不会弄那个,有点烦躁”,大意是老伴不会操作自助机。 我退到一边,看老爷子在自助机上点来点去。“下一步”一步步点下来,到最后又点了“返回”。孔奶奶在后面说,“你不会不要乱点”。 79岁的沈爷爷坐在省中医院一楼大厅里的椅子上吃馒头,坐在旁边的老伴时不时地拿纸巾给他擦擦嘴巴。 “我们看好了,过会儿拿了药就回去了。就是各种机器不太会用,我们都是在窗口挂的。” 80岁的顾奶奶坐在浙医二院一楼大厅,我刚问第一句:看病时有没有遇到过难题?她就笑着跟我说:“你们昨天是不是写了一个这样的稿子啊?哎呀,昨天我一看到报纸就在想,这不就是我嘛。你们上面写的支付宝啊什么的,我也不会的。” “其实说说呢,现在看病是越来越方便了,自助机上可以挂号又可以交费,就是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学不会啊,还好有志愿者” 难题二:看一个病几幢楼之间来回跑 看病开药要挂两个号 69岁的邵爷爷头戴一顶深蓝色的毛毡帽,身子斜靠在医院西药房的一面玻璃上,旁边放着一根拐杖,病历本摊开平放在左手上,右手在上面翻着一张张单子。 我问他,是不是在排队取药?他说是的,但是不知道要去哪个窗口取了。 他的病历本上有5张单子,帮他找了找,在其中一张上面找到了“一号窗口”。 “挂号最讨厌,特别是人多的时候;自助机也不大懂,但现在热心的年轻人多,边上很多人也会教我们。”邵爷爷说,对腿脚不方便的人来说,最麻烦的是几号楼几号楼找起来太累,挂号在1号楼,看病在3号楼,抽血又要跑到1号楼来。 69岁的王奶奶4年前摔伤了腰,昨天来医院准备做推拿,再开点中药拿回去吃。她站在一楼一块楼层指示牌前看了看,不知道是去骨伤科还是去针灸科。她的号子也是在窗口挂的,“用不来自助机”。 “这家医院我是第一次来,做了推拿,想让医生再开点中药,他说要重新挂号的,你说麻不麻烦。”王奶奶还替朋友说了两个“麻烦”——报销的事情搞不太明白,我一个朋友跟我说,她去医院做针灸,医生说耳朵不好做针灸,是报销不来的,瘫痪的人做针灸才能报;还有一个就是,医生不会给男病人开逍遥丸(一种疏肝健脾、养血调经的药)吃的,说只开给女的吃,为什么男的不能吃?“可能医生是对的吧,我也不懂。” 有数据报道,当前大型三甲医院就诊患者中,中老年患者占比高达60%至70%。“互联网+医疗”在普惠大众的同时,怎样才能兼顾老年群体,解决新冒出来的“看病难”问题? 昨天我们在现场,三个印象特别深—— 一个是“平等”,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给了大家平等的机会,但显然对老人来说,结果并不平等,仅仅是简单的自助机,就“绊倒”很多老人,更别提互联网抢号、移动支付等便利。而事实上,看着长长的一排银发队伍,发现老人才是最需要给予便利的人。 二是“学习能力”,要热情鼓励老年人接触新事物、尝试新东西。昨天我们在浙医二院肿瘤科,遇见了78岁的沈奶奶,在正在自助机上往市民卡里充了100元现金。“你看,卡这样插进去,要充值就点这里,钱从这里放进去。如果不要充值,就点这里,取消充值。”她笑着跟我讲解,她说了一句话我印象很深:“你看我都快80岁的人了,新东西好东西还是要试试。” 三是“爱心”,在浙二和市一医院,自助机前都有不少志愿者,这给老人解决了很多实际困难。 看点其他新闻: 征集患者家庭 参与体验老人“新”看病难 都市快报推出的“市民观察团”,社会管理领域观察主题——网络时代老人“新”看病难,仍在继续。把你在看病过程中遇到的困扰告诉我们,我们一起想办法寻求解决方式;同时我们也征集患者家庭,参与体验网络挂号、移动支付、网约专家等,欢迎报名。 报名方式—— 1.打电话到快报85100000新闻热线,告知报名信息。 2.点开都市快报官方微信,发送关键词“市民观察团”报名,按要求填写弹出的表格。 3.发送报名信息到电子邮箱:dskbsmgct@163.com。 报名信息包括:姓名、年龄、联系方式以及你想参与的领域和对当下热点的建议。 看点其他新闻:
|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林建安 魏奋 编辑:李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