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岁还能爬树摘桔子 96岁打了个喷嚏动不了了
2016年12月07日 08:30:26 星期三

上周五,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骨科为一位96岁的老大爷做了椎间孔镜手术,切除了他已经压迫到神经的腰椎间盘。

上周六,我见到大爷时,他已经可以戴着腰围下床走路了:“终于睡了一个好觉!两个月来第一次睡这么好!”大爷的孙女笑着把他的黄岩土话翻译给我听。

“早四五年前,96岁的老人想做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几乎没有医生敢做,现在有了各种微创的脊柱手术,在局部麻醉下即可完成手术,大大提升了高龄病人对手术的耐受性。”邵逸夫医院脊柱疾病专家、骨科主任医师方向前说。

93岁还能爬树摘桔子

96岁打了个喷嚏动不了了

这位大爷姓毛,土生土长的黄岩人,一直以种蜜桔为生,人不算壮,但很精干,身体向来挺好的。他说他93岁时,还能爬上桔子树,把树顶的桔子摘下来。

但两个月前,毛大爷打了个大喷嚏,突然之间,右腿从大腿外侧到小腿外侧,就像筋吊牢了一样疼起来。走路也没法走,一抬腿就痛;躺下也不行,腿上的筋一直吊着,他只能佝偻着保持一个侧卧的姿势。

去当地医院检查,毛大爷被诊断为腰椎4-5节椎间盘严重突出,压迫到了神经。鉴于他那么大年纪了,当地医生只敢采用热敷、推拿、按摩、吃中药等保守治疗的方法。

毛大爷是向来动惯了的人,在床上躺了两个月,他感觉要憋出病来了。家里人也希望他能重新恢复行动能力,于是就把他送到邵逸夫医院。

方向前主任接诊了毛大爷,他检查后认为,毛大爷身体底子蛮好,就是单纯的一节腰椎间盘突出压迫到了神经,可以尝试用椎间孔镜把压迫到神经的椎间盘切除。

椎间孔镜只需局麻

毛大爷边手术边和孙女说话

毛大爷一听说要做手术,一开始很抗拒,连连说“不”。方主任和他解释说椎间孔镜是微创手术,在手术时人是完全清醒的,他才勉强同意。

为安抚毛大爷的情绪,也为了便于沟通(毛大爷不会说普通话),方主任还破例让毛大爷的孙女进入手术室。

方主任的手术团队为大爷做了局部麻醉,然后在他的后背上切了一个0.7厘米的小口子,伸入椎间孔镜,找到突出的椎间盘,把它切除。整个手术时间只有40分钟左右,术中几乎没有出血。

手术过程中,毛大爷一直很清醒,他说,能感觉到手术器械,心里有点害怕,所以就一直跟孙女讲话。

上周五做的手术,方主任说,毛大爷今天就可以出院了。

一同参与手术的赵兴副主任医师说,随着椎间孔镜等微创手术的普及,高龄病人的手术耐受年龄大大往后推迟了。以前70岁以上的老人,医生们选择手术治疗时都会很谨慎,现在他们平均每个月都会为好几位70岁以上老人做微创脊柱外科手术。

“人体从21岁开始,椎间盘就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退变,到60岁的时候,100%都会有退行性变,其中大约10%-20%需要手术治疗。”

赵兴建议,老年人不妨多进行一些适当的户外活动,促进骨骼代谢,可以预防和改善退行性的毛病。


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

专门成立微创脊柱外科学组

浙江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在上周六新成立了一个学组,叫“微创脊柱外科学组”,由邵逸夫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方向前任组长,来自全省34家医院的35位脊柱外科精英分任组员。

“分会下面原有一个脊柱学组,这次再成立一个微创脊柱学组,是因为微创在脊柱手术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并必将成为大势所趋。”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委、邵逸夫医院骨科主任、脊柱病专家范顺武教授说。

范教授说,微创在脊柱手术中的运用,在国内不到20年,但发展迅速。以邵逸夫医院为例,现在起码80%以上的脊柱手术都已采用微创。比如椎间孔镜技术,在国内开展时间并不长,真正流行起来才两三年,但在解除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方面,它在邵逸夫医院已成为主流手术。

“下腰椎疾病方面,我们已形成了一套微创手术体系,单纯性解除神经压迫的,可以用椎间孔镜;轻度腰椎滑移和不稳、轻中度椎管狭窄、脊柱侧弯的,可以用OLIF技术;重度腰椎滑移、重度椎管狭窄的,可采用微创的小切口腰椎融合手术;外伤导致的脊柱骨折,可以采用经过肌肉间隙的微创内固定手术。”

微创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耐受手术的病人更多了,手术对腰背肌的损伤更小了,术后可能发生的永久性疼痛也会大大降低,从传统的疼痛等级3、4分降低到1分左右,1分基本只在一些特定动作,比如翻身、咳嗽时会有轻微痛感。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谢谨忆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