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岁阿平因车祸离世 15岁女儿提出捐献父亲器官:这样我会觉得爸爸还活着 |
2016年12月08日 08:29:10 星期四 |
如果顺利 这些器官将挽救5个家庭 这也是浙大一院今年第106例器官捐献者 本报讯 昨天下午3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重症监护室,15岁的兰兰(化名)趴在病床边失声痛哭,她已经记不清这是她这几天第几次哭,但她知道这是她哭得最大声的一次。躺在病床上的是兰兰的父亲,叫阿平,39岁,5天前的那次车祸让他再也醒不过来了。 3点20分,阿平被送进手术室,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他的一对肾脏、一对肺,一个肝,一个心脏将捐献给5个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帮他们“重启生命”。 为供女儿读书,他来到浙江打工 12月3日晚上,兰兰坐飞机来到杭州,这是她第一次来杭州,她怎么也没有想到,杭州留给她的第一个记忆是离别。当叔叔告诉她,她父亲出了车祸,可能不行了的时候,她呆住了,原地不动将近一分钟,才哭出声来。 “那天早上,我正在上数学课,叔叔突然跑到学校来找我,说我爸爸住院了,让我和他一起去一趟。”兰兰说,“我连家都没有回,直接打车去了机场。路上,我问叔叔,我爸怎么了,他就说住院了。因为,前段时间,我爸有说过腿疼,那我以为只是腿不好,哪里知道……” 当天晚上,看到躺在重症监护室的父亲,兰兰瞬间瘫倒在地。上个周末,她还在一款K歌软件上听父亲唱歌;国庆节,父亲还特地从外地赶回四川老家给太奶奶过了80大寿,还给她带了小礼物;半年前,父亲还跟她说,等她考上大学,要亲自送她上大学,因为,她将是他们赵家第一个大学生。 阿平,四川人,常年在广州打工。半年前,二女儿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在当地人看来,这意味着一只脚就已经迈入大学的校门,他不想二女儿和姐姐一样因为经济原因放弃学业,今年10月,他和妻子来到嘉兴,因为他听说这里的工资要高一些。 12月3日早上6点,阿平像往常一样骑摩托车去工地干活,车头刚过转角,车尾就被一辆高速驶来的汽车撞倒,他当场昏迷。周围有人立即把他送到当地医院抢救,但他伤得太重了。 “我们拿着他的片子问了很多专家,市里、上海都去了,他们都说没办法,也不愿意接收。”阿平的弟弟阿兵说。 12月6日凌晨,阿平转院到浙大一院,入院时仍处于深昏迷,瞳孔已放大,无法自主呼吸。12月7日,阿平因抢救无效去世。 女儿提出捐献父亲器官: 这样能让她觉得父亲还活着 兰兰是第一个提出捐献父亲器官的人。尽管,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她早已学会独立生活,但大家还是没有想到眼前这个瘦瘦小小、稚气未脱的姑娘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兰兰说,只有这样才能让她觉得父亲还活着。当父亲的心脏在别人身上跳动的时候,她或许还能感应得到。 “人死了,如果他的器官能够救别人,有什么不好的?”阿平的姐姐说,“弟弟生前人就特别好,是我们那里出了名的好人,大家有什么事,都喜欢找他商量或帮忙;他总能记住身边每一个人的生日,前段时间,我忘记自己生日了,他是第一个打电话来祝我生日快乐的,还唱歌逗我开心。我相信,如果他还有意识,他也会赞成我们这样做(捐献器官)。” “虽然不能在一起,只好把你藏心底;心痛伤疤擦不去,梦里喊你的名字;我不愿失去今生的记忆,想你的人还在夜里盼着你。”这是阿平在一款K歌软件录制的最受网友欢迎的一首歌,也是兰兰姐妹俩最爱听的一首,她们曾分享到自己的朋友圈。 昨天下午,当兰兰的姐姐再次点开这首歌时,兰兰眼眶瞬间湿润了,她低着头轻声说了句:“我经常听,想他的时候。” 浙大一院2016年器官捐献已突破100例 器官捐献,延续生命。浙大一院OPO(器官捐献与获取团队)办公室副主任吴晓梁说,阿平是浙大一院2016年第106位去世后捐献器官的人,阿平的家属能够主动提出捐献器官,且自始至终都没有一个人犹豫、反对,真的很难得。 据了解,自2010年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第一例开始到现在,浙大一院已组织完成捐献384例。截至今年11月30日,浙大一院肝移植中心共行肝移植2054例;胰腺移植8例;肾移植4909例;心脏移植28例。同时,肺移植中心今年已完成肺移植4例。 昨天,在由浙大一院主办的“中国-国际器官捐献与获取技术管理培训”会上,国际器官捐献协会主席、巴塞罗那大学马蒂·曼亚里奇教授等十多位国外专家肯定了浙大一院的成绩。 |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葛丹娣 通讯员 王蕊 夏燕燕 编辑:高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