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民以食为天,“今天吃什么”是很多人每天要面对的“灵魂拷问”。近些年,不同形式的老年食堂在各家社区出现,逐渐成为不少杭州人解决一日三餐的选择。除了老年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加入“食堂大军”中。
怎么平衡不同年龄群体的需求,怎么在保障实惠的基础上让大家吃得更好?有些食堂想出了新办法。
自助取餐称重计价,荤素都是2.88元/两
老两口花24元拿了12样菜
12月6日中午11点左右,位于拱墅区孔家埭社区的和畔餐厅开始热闹起来,顾客们进门后熟练地拿起餐盘,开始选择菜品。
这是一家10月底才开放的老年食堂,短时间内已经聚拢了不少人气。和大部分食堂不同的是,这里采用的是自助取餐形式,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菜品,最后按重量计费,荤素同价都是28.8元/斤。
“我们开店前做过调研,按照市面上最多的‘小碗菜’形式,大家吃饭一般就点一两个菜,品种不够丰富,但点多了又吃不完,会造成浪费。这种自助称重形式,可以在同等价格的情况下吃到更多的品类。”食堂负责人沈小军说。
和预想中的一样,称重计费形式下,大家餐盘里的菜品明显丰富了很多。食堂每顿饭会供应40多种菜品,记者在取餐区观察了一圈,基本上每个人的餐盘里都至少会有七八样菜。
和其他老年食堂一样,和畔餐厅也有面向老年群体的优惠:60岁-79岁老人消费打8折,80岁-90岁打7折,90岁以上5折…拿完一盘菜,老人们的消费一般在15元左右。
住在附近的周阿姨已经是食堂的常客了。每天中午,她都会和老伴步行5分钟来到这里吃饭。昨天中午他们拿了一大盘菜,打折后一共花了24元,落座后数了数一共有12种,算下来确实挺实惠。
对于这种取餐形式,周阿姨觉得挺好,“拿多少吃多少,不会浪费,而且每种都能尝尝,营养也丰富点”。
没时间做饭、外卖容易吃厌
年轻人也成了老年食堂“主力军”
虽然是老年食堂,但年轻人的身影也是不少的,这是杭州很多老年食堂如今的常态。平常懒得“开火仓”,外卖又容易吃厌,各种客观条件叠加,老年食堂反倒成了当代年轻人眼里的靠谱选择。
在上周“试菜”成功后,最近小邵姑娘每天都会带着同事来老年食堂吃饭。昨天他们来了4个人,加起来刚好消费90元,算下来人均20元出头。
“我们基本上每顿都在20元左右,这个价格在可接受范围内,而且跟外卖比肯定更健康,能选择的菜也多。”小邵和同事都觉得,来老年食堂解决中饭,性价比挺高。
一个中午观察下来,年轻人比例大约在三成。进店后,他们基本都是熟门熟路,显然已是老客。和老年人在同一块区域取餐,还是能明显看出两个年龄段的差别。比如小邵和同事们会在荤菜区停留较长时间,对着鸡爪、排骨两眼放光;而老人们则会更注意荤素平衡,取的菜量也更少。
有二十来岁的姑娘小伙,也有年过九旬的爷爷奶奶,为了兼顾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食堂也想了些办法。
“我们的菜不会一股脑儿全放上来,都是边吃边烧,一来菜不会冷,二来能灵活调整。”沈小军说。拿午餐来说,在11点半之前,顾客基本以老年人为主,食堂就会多提供一些口感软糯、少油清爽的菜品供他们选用,适当增加蔬菜、杂粮主食的比例;等到11点半之后,年轻人逐渐变多,食堂又会拿出一些水煮肉片、酸菜鱼等口味相对较重的菜肴。
另外,对于大家的口味反馈,食堂也会快速做出调整。如果有菜肴连续出现“滞销”,那后续就不会再摆在餐台上。
事实上,就在最近几个月,杭州陆续出现了多家这种称重计费模式的老年食堂,让顾客能有更多选择。不过无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大家都一致觉得“安全、可口、实惠”是一家老年食堂的核心竞争力。毕竟形式可以模仿借鉴,但菜品的质量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