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里办”,伴你一生大小事。
10年前,2014年6月25日,浙江政务服务网正式运行。同年8月,其手机客户端应用上线。一场通过建设数字政府便利群众、企业办事的变革由此启幕。
当时,绝大多数工作在改革第一线的政府工作人员都很难想到,作为浙江面向企业群众办事服务的总平台,“浙里办”会在浙江人心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
它是人们信赖的门户。超过1.2亿用户实名注册,每天300万以上人次登录办理业务;
它是群众、企业心中政府的“代表”,集纳3600余项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2000余项便民惠企服务。只要群众、企业有需求并在“浙里办”上提出,政府的相关部门总能及时给出回应;
它甚至频频登上互联网热搜榜。有人在上面找对象,有人在上面找毕业论文所需的数据,还有人希望有朝一日能在“浙里办”上抢演唱会门票……
十年磨一剑。从解决办事“门难进、脸难看”问题,到打出“一次都不跑”的新主张,10年来,这个主打政务服务的超级APP,已深深融入浙江人的生活,并改变着浙江。
改革共识的升级
从“自上而下”到“全员参与”
不久前,台州市民刘女士想把原参保地台州的医保关系转移至现参保地杭州。她登录“浙里办”,按要求提交医保关系转移接续申请,仅用时1分钟就办结完成。
此前刘女士也办理过类似事项,不仅要两地跑,而且审核环节繁多,办理时间也很长,和现在线上“秒办”相比,感受可谓天壤之别。
刘女士在“浙里办”上拥有良好体验,背后是浙江各级政府部门10年的改革历程。
“浙里办”上线的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年初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了第一次会议。而在浙江,围绕部门职责不清、履职不规范等问题,一场名为“四张清单一张网”的改革拉开了帷幕。
浙江的“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指的是通过建立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企业投资负面清单、省级部门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建设浙江政务服务网,来推进政府的简政放权。
改革,并非凭空产生。彼时,浙江已有了很好的数字化基础。早在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以极具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提出“数字浙江”建设,其后历届省委接续奋斗。
凭借良好的基础,作为全国首个省、市、县一体化的政务服务平台,浙江政务服务网一上线,就集中提供省、市、县三级政府3300多个部门的所有行政审批事项的办理指南、表格下载、评价查询等服务。
把如此规模的行政审批事项搬上“一张网”,省委、省政府的决心可见一斑。然而,一些基层和部门却有了顾虑。
参与筹建浙江政务服务网的一位工作人员回忆,当时不少业务部门和基层干部对电子材料的法律效力表示怀疑。他们反映,线下政务服务窗口办事过去历来以纸质材料的形式进行归档,服务上网后,电子材料要如何归档?其法律效力又该如何界定?
类似的怀疑声,直到制度取得突破才渐渐消失。2017年5月,《浙江省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管理办法》(省政府令354号)正式施行,明确行政机关通过浙江政务服务网办结归档的加盖可靠电子印章的文书类、证照类等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随着改革的推进,各地各部门对政务服务的理解日渐深入。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政务服务往往是“政府有什么你就用什么”,表现在早期的“浙里办”上,就是用户登录后,会按住建、医疗、环保等部门查找办事。
而现在,“浙里办”已经迭代升级成了一个“你想要什么、你有什么困难,政府来实现、政府来解决”的平台,用户办事可直接搜个人或者企业所需事项办理。
从“找部门”到“找政府”,体现的是“整体政府”的理念,这得益于浙江数字化改革以来全省上下形成的改革共识——多跨协同,打破部门、条线、层级的界限,推动政务服务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跨业务、跨层级的融合。更直白地说,每个部门都将主动加入到改革中,谋划推进改革,并尽可能地配合其他部门、单位推进有关改革任务。
如“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 ”这项业务,就得到了人社、教育、财政等12个部门的鼎力支持。在大家的协同配合下,“一卡通”已支持200余项补贴入卡,9000余家医疗机构、两万余家药店凭卡医保就医,32个城市公交出行,1108个文化场馆与625个体育场馆入场。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