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他为爱书人建起了一座“读书岛” 在这座岛上 我们边走边读 每个人都闪闪发光
发布时间:2024-07-10   杭州日报

天南地北,60%以上分享嘉宾是草根书友

7年时间,“文澜读书岛”组织了159场阅读分享会,拥有两个微信群、三个钉钉群共2000多位书友,微信公众号粉丝3000多个。我们的书友群体来自天南地北,覆盖各个年龄段,各行各业,年纪最小的有十几岁的初中生,年纪最大的有耄耋之年的老人。而且,越来越多20岁到40岁的年轻人加入其中。

书友中曾经有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疫情之前经常来参加读书岛的活动,思维活跃,发言踊跃。后来我才知道,她原来是杭州图书馆副馆长。如今年事已高,进了养老院就没法再来读书岛了。但她仍然坚持阅读,坚持写读书笔记。

2018年的年底,有一个20多岁的女孩让我印象深刻。她是一个腼腆而内向的女孩,在活动中分享了埃克哈特·托利《当下的力量》。后来我知道,她是为了锻炼自己才来参加的,工作之余爱写网络文学。因为社恐,之前来了很多次读书会,都一直躲在角落里。那次,女孩上台后,仍然害羞得不行,涨红着脸,一度说不下去,我们就一起鼓励她。不幸的是,一年后,她被确诊得了慢粒白血病。我经过核实,在读书群里为她发起了募捐,大家纷纷伸出援手。后来,女孩回老家养病,有时通过视频参加我们的分享会。对她来说,阅读就是“当下的力量”。

从2020年开始,“文澜读书岛”建立了一套考评制度。每一年,我们都会根据借阅图书、参与活动、发表读书笔记、讨论发言、志愿服务等多方面对书友进行打分,评选出年度阅读之星、阅读达人。

在2023年的获奖名单上,我注意到了一个特别的人——安永明。他远在甘肃省定西市,是一位普通的地方检察官,而且已经连续两年登上阅读达人榜。两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网上看到“文澜读书岛”的介绍,试着看了两期视频直播,就被深深吸引了。之后,他一直通过钉钉群观看我们的活动直播,几乎每期不落。读书岛推荐的书籍,他都通过各种渠道找来认真阅读,细细品味。

“文澜读书岛”的159期阅读分享会中,60%以上都是我们的草根书友来做分享的。其中,有在读大学生、研究生,有杂志编辑、公司员工,还有公务员、老师等。2021年4月,“文澜读书岛”被省委宣传部授予浙江省“最美阅读团队”称号。这是属于所有书友的荣耀,每个人都是闪亮的。

边走边读,用三年时间“阅读”浙江大地

“文澜读书岛”的阅读分享活动,不仅仅局限在方寸空间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化走读,是我们向外延伸触角的方式之一。

著名作家王旭烽创作的《西湖十景》,是我特别爱读的一套小说集。于是我便萌发了和书友一起共读“西湖十景”的计划,以走读的形式,带着这10部作品绕湖而行。2022年的中秋假期,我们把小说《三潭印月》的分享会放在了西湖的画舫上。月圆之夜泛舟湖上,有人表达感悟,有人现场朗诵,有人即兴赋诗。这样的阅读分享场景,有水,有风,有声,有光,所有书友都意犹未尽。最近,我们还来到花港公园的蒋庄,喝茶观花赏鱼,听王旭烽娓娓道来《花港观鱼》的故事,好不惬意。

去年开始,“文澜读书岛”又启动了一个全新的阅读分享系列——“走读浙江”。我的初衷很简单,希望以阅读和分享的方式,引导书友们了解我们可爱的家乡,认识灿烂的文化。我们计划用3年时间,走遍浙江大地。

迄今一年多的时间,我们在海宁西山公园诵读徐志摩的《我不知道风在哪一个方向吹》,在三台山下的于谦祠瞻仰“救时宰相”、民族英雄的风采,在《了凡四训》的发源地嘉善读懂善文化,在仓前了解有学问的革命家章太炎……

上个月底,“走读浙江”系列活动第二季的收官站,我们30余位书友一起参观了萧山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杨之华纪念馆、衙前农村小学校旧址,祭扫了李成虎烈士墓。大家热烈地讨论着衙前农民运动中敢为人先的革命故事,以及瞿秋白和杨之华的浪漫爱情。红色走读,也同样深入人心。

近几年,我们还把活动办进学校、社区、景区、电影院、文化场所,促进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全民阅读工作。如今,基层县市区图书馆的硬件建设上来了,却缺少阅读推广活动。2020年开始,我们先后到嘉兴嘉善、宁波镇海、绍兴新昌等地,把“文澜读书岛”的分享内容和模式复制给他们。未来,我们要走得更远,扎得更深,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共享全民阅读的美好。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厉玮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