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史庭荣:挖掘地方文化 为城市“筑魂”
发布时间:2024-12-17   富阳政协

委员名片

史庭荣,一届、二届、三届、四届、五届、六届、七届富阳政协委员,曾任富阳政协文史委主任、富阳文化馆馆长、富阳文联主席、《富阳日报》总编辑;现为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杭州钱塘江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富阳区董邦达董诰研究会会长。

履职故事

天地虽小有雄心,年岁渐迈存壮志。出生于1950年的史庭荣,见证了数十年间祖国日益发展壮大的历程,也见证了富阳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他在近三十年的委员生涯中,始终专注于富阳文史研究和文化建设,提出多项提案建议、编著一系列文史书籍,展现了富阳政协委员不负时代、奋力拼搏、倾情家乡、服务发展的责任担当。

专注黄公望和富春山居图研究

见证山水合璧的重要时刻

600多年前,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在富春江畔创作《富春山居图》。600多年后的今天,富阳打响了《富春山居图》原创地和实景地的品牌,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富春山居图》认识富阳、来到富阳、爱上富阳。这背后离不开专家学者们孜孜不倦的努力。

在学界,研究黄公望和《富春山居图》的专家学者不在少数;在富阳,挖掘富春文化的人也是前赴后继。而史庭荣却是其中最让人信服和敬佩的那个,被称为“行走的富春文化教科书”。

史庭荣与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缘分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在1992年的一次政协会议上,他提出了《保护和开发龙门古镇、郁达夫故居、黄公望隐居地》的建议,希望富阳党委政府关注这些文化地标。接着,他撰写了一万多字的《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全面通俗地介绍了黄公望其人及《富春山居图》,并由政协文史委编印出版了《富阳历史小丛书——孙权、黄公望、郁达夫》。这本小册子还进入郁达夫中学等学校课堂,并成为富阳各方面应用和对外引用的基本资料。

随着对《富春山居图》文化内涵的不断挖掘和研究,史庭荣越来越感受到文化保护建设工作的重要性。2010年至2015年,他积极参与黄公望隐居地的文化建设,不仅为硬件建设献智出力,还在黄公望纪念馆陈设布展中参与策划和实际操作。2011年6月1日,在各界努力下,“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开展。分隔360年之后,《富春山居图》(剩山图)与《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终于重逢,史庭荣作为富阳文化学者代表一同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为他后续的研究增添了巨大的动力。

深入研究地方文史

服务地方文化建设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能够凝聚起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史庭荣围绕“如何点亮富阳文化IP,提升城市品质和城市吸引力”这一课题,深入研究地方文史、服务地方文化建设。

从一届到七届,作为富阳任期最长的政协委员,数十年来,史庭荣借助政协这个大平台,积极调查、挖掘、整理、编辑富阳文史资料,撰写各类文史文章。据不完全统计,他参与编纂和主编的文史类书籍有20多种200多万字、2000多幅图片,有超过10万字的资料被上级政协有关专集收编出版,其中有3本还获得杭州市政协的优秀文史书籍奖。他还出版了《富阳山水风光》《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诗情画意富春江》《董邦达董诰百图赏析》等专著,曾获得浙江省文史工作先进个人,还获得全国政协颁发的文史工作荣誉证书。

“做文史工作很艰苦,但做好了也很有成就感。”史庭荣说,他自小喜欢历史,从事文史研究既是工作职责、更是兴趣所在。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他还通过文史研究成果,积极为家乡建言献策,提出多项涉及文化、旅游、城建、环保等方面的提案,许多意见建议被采纳实施,产生了积极影响。这一篇篇提案,凝结的是史庭荣多年来在地方文化这一履职方向上的不懈坚持,承载的是一名政协委员对群众、对社会的使命担当。

当然,对史庭荣来说,服务家乡不仅限于“字里行间”的投入,更多是服务地方文化建设,让富阳的好山好水形成独具魅力的景观形象,让更多人看到富阳之美。

2005年至2006年,他受政协委派负责东吴文化公园“三孙殿”、龙门古镇“天子堂”等文化陈设的策划设计,并利用自己的文史知识和艺术专业优势,在布局定位、设计构思、主次把握、文字组织、视觉效果等方面竭尽全力,使这两处陈设均达到较高水平,成为东吴文化公园和龙门古镇两大景点中展示东吴文化的核心窗口。此外,他还积极参与富阳博物馆、二董纪念馆、董公祠、周雄纪念馆、泗洲中国古代造纸遗址综合保护复兴项目等,为传承富阳文化作出贡献。

四秩慧语

一届政协委员,一生政协情缘。“政为民所议、言为民所建、策为民所献、力为民所出,”这是我当政协委员以来一直恪守的誓言,委员的“履途”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将不忘初心,继续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发挥特长优势,积极建言献策,为助力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富阳政协    作者:富阳日报(记者 臧一平)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