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一名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发现,班上只有一半的学生能认出10元、20元的纸币,而一大半学生认不出1元纸币。还有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要一口气买100个盲盒玩具,还说“钱就在手机里,刷一刷就出来了”。
近年来,我们飞速进入了移动支付时代。好多成年人恐怕都很久没见过现金了,更不要说最近几年出生的孩子。他们没见过“钱”,仔细想来也能理解。不过,孩子不“认识”钱,很可能对金钱的认知出现偏差。一些家长已经发现了,很多小孩子认为“钱就在手机里”,不知道钱是从哪里来的,想买东西了只管“刷手机”。这种想法,多少令人有些担忧。
孩子对钱没有概念,意味着他们不知道金钱是通过劳动获得的,没有认识到劳动的价值,自然也难以体会劳动的艰辛以及父母赚钱的不容易。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前用现金支付,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算是落后,但也让孩子从小能直观地感受到金钱的变化,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量入为出的金钱观念。这种正确的认知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今后的人生有着重要意义。
孩子从小对钱的额度缺乏了解,很可能造成浪费、过度消费等问题。现在一些未成年人盲目给网络游戏充值、无节制打赏网络主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不知道金钱背后对应的劳动价值,意识不到这些钱需要父母付出许多劳动才能换来。这样的风险值得警惕。
金钱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孩子不需要挣钱,但应当知道钱是怎么来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有必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认知水平,开展相应的金钱教育,例如不妨在某些场景下,引导孩子通过现金购买东西,让孩子亲眼看到钱变少,形成直观的感受,进而让他们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意识。
现在大家的生活都富裕了,很多孩子从小不缺钱,这是好事。移动支付的大趋势也不可逆转,孩子认不出现金,也不是大问题。但是,全社会应当避免让孩子形成“钱在手机里随便刷”的观念。在物质丰富、支付先进的当下,教会孩子“认识”钱,让他们从小养成节俭的美德,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新课题。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