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市兰桂花园小区在之江饭店庆祝业委会成立25周年,小区每户人家来一位代表,现场满满当当摆了22桌。多年来,小区各项事务被打理得井井有条,每年还有逾百万元的经营性收入反哺业主。“兰桂花园”这个名字频频出现在媒体报道中,一度被称为杭州“最会赚钱的小区”。
每当看到这样的新闻,“别人家的小区”总是会引发网友们嫉妒羡慕等复杂情绪。“最会赚钱的小区”不仅让业主得到了一定的物质奖励,也让他们享受到种种好处,提升业主对小区乃至城市的归属感、认同感。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首先提出了“共同体”这个概念,如今已成为一个流行词汇。居住在同一个小区的业主,理应成为一个利益相关、情感相系的生活共同体。只不过,眼下不少小区邻里关系名不副实,物业服务不尽如人意,业主与物业的关系欠佳,导致一些业主对小区缺乏认同与感情,仅仅将小区当成一个满足“住的需求”的场所。
人际网络理论认为,社会网络中存在着一些“结构洞”,用于连接两个难以直接发生关联的关系人。在与开发商、物业公司利益协商和利益博弈的过程中,个体化、原子化的业主处于弱势地位。作为一种“结构洞”,业委会不仅有助于保障业主的合法权益,也有助于加强业主之间的社会互动,让小区更有活力、更有温度、更有格调。
不论是盘活小区犄角旮旯的公共空间,还是让业主充分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抑或是协调不同业主之间的利益诉求,业委会作为一种社会联结的纽带,促进了小区的“有机团结”。正是有了公道正派、精明强干的业委会,“最会赚钱的小区”才能赢得业主的信任与认同。
尽管眼下不少小区并没有像兰桂花园小区那样的经济条件,也没有稳定的经营性收入反哺业主,但只要业委会真正将业主放在心上,用心用情地尊重和善待业主,自然会“发挥作用、实现价值、赢得尊重”。当业委会真正成为业主的“娘家人”“贴心人”,自然在业主心中也会有地位、有分量,从而实现相向而行、双向奔赴。
“小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小区共建共治共享不应是一句空话,而应付诸具体而微的行动。小区内部关系的协调也好,外部利益的博弈也罢,“最会赚钱的小区”可以说是社区基层治理的样本。平心而论,小区里事务很繁杂,不能仅仅依靠公共部门和社区,而要充分发挥业委会、志愿者等各方作用,激发全社会活力;既要集众智、汇众力,又要听民声、顺民意。更加注重社会参与,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最会赚钱的小区”值得其他地方学习借鉴。
小区承载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通过共建共治共享让小区变得更有品质,每个业主既是参与者、建设者,也是受益者。面对“最会赚钱的小区”,与其嫉妒羡慕,还不如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努力成为行动者而不只是旁观者。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