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所在的小镇举办一场大型活动,亟需大量短期保洁员,村里许多老人报了名。近年来,从保安、保洁到技术员、志愿者,都有银发就业者的身影,他们老当益壮、老有所为,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也面临一些反对声。
现实中,银发再就业的反对声不少来自年轻人。传统观念里,老人操劳一辈子,退休了就该享清福。子女放任或支持老年人再就业,甚至被认为是不孝。另外,社会上也不乏质疑声:有的认为银发再就业风险大,“上一天班得几十元,累病一次花几千元”,得不偿失;有的认为退而不休是跟年轻人抢饭碗。凡此,不仅失之偏颇,而且也成为银发再就业的绊脚石。
随着时代进步、人口老龄化加深,对待银发就业的观念也在改变。从全球看,“退而不休”是一种趋势。日本的老人为老人服务十分普遍,韩国的老年出租车司机很多,德国大多数退休人员会选择灵活的工作再就业。从国内看,近年来,得益于国家和地方一系列政策措施,银发经济相关行业快速发展,为老年人提供了多样化的就业机会,银发就业群体日益壮大。
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有个重要的维度是老年人幸福不幸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又要老有所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一些闲不住、身体好、有愿望的退休老人,走出家庭、服务社会、发挥余热,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不仅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而且有利于丰富老年生活。
事实上,许多老年人再就业不仅仅是为了挣钱,更是想为社会实实在在做点事。党的好干部杨善洲,退休后坚守山林,义务工作20多年,树立了“做有益的事、一干一辈子”的典范。“吃改革饭、走开放路”的浙江人,坚持“活到老干到老”,一天忙到晚、老了继续干,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挖掘银发人才资源,填补劳动力空白,可以实现多赢,应该说是件好事,值得鼓励。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发展银发经济,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化就业岗位。”面向未来,应不断完善政策举措,营造良好社会环境,鼓励和支持老年人利用所学所长服务基层、服务群众。
每个人都会老去,银发就业者值得尊重。我们要主动转变观念、积极创造条件,改善银发就业环境,让银发就业更从容。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