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魂写尽钱江潮——追记著名山水画家、中国美院教授孔仲起 |
2015年10月10日 06:17:38 星期六 |
孔仲起在创作(摄于2011年3月)。 生生画坛失巨子, 滚滚钱塘掀悲涛。 从此芸芸作画者, 再无神笔绘江潮。 获悉孔仲起先生逝世,本报一位新闻人悲从中来,题诗祭奠。 西子流金,桂香满城……然而因了你的离去,秋雨如泣如诉,让我们泪眼朦胧——10月5日凌晨4时56分,著名山水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教研室主任孔仲起教授,因病在浙江医院逝世,享年82岁。 今日杭州——10月9日上午10时,小雨放晴,不再阴冷。手捧菊花的我们伫立在杭州殡仪馆内,追思会前,再度回望孔先生灿烂的艺术人生。 依稀可见,钱塘江边,潮水宁静无声,白色的雾气,氤氲翻腾,远处的六和塔,若隐若现——这幅曾经无数次出现在孔先生笔下的画面,此时此刻,永远定格在了告别现场。 观潮望水——孔仲起把家安在钱塘江边,画室专为观潮开凿一窗户,取名“钱江一截” 杭州灵秀,秀在西湖。杭州清雄,雄在钱塘。一湖一江,将水的绵长和涵远,化作杭人的性情。那西湖的烟波和钱塘的涛声,恰似一慢一紧的脚步,悠悠然浸漫窗前,直教人心旌摇曳。而将这种如水般的滔滔气息凝于纸幅、写成画卷的,孔仲起当称钱塘第一人。 画家对自然之物,尤其对潮水,有一份痴爱。从新中国建国初期第一次看到钱江潮,孔仲起便爱上了,不能自拔。为了每天观察潮水的变化,他索性把家搬到了钱塘江畔,和潮水为邻。在5楼的画室里,有一扇窗户,可以望见江水一隅,那是画家特意“开凿”的。他还给窗户题词“钱江一截”挂在墙上。 从青年到老年,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守望这“钱江一截”,或波涛起伏,或水天一色,早潮、夜潮、回头潮,潮水的每一种姿态,在他的心底流淌了半个多世纪。成名作《浙江潮》就是这么喷涌而出的。很快,《观无涯》《冲浪千年传》《月潮》《千山万重石、一日两度潮》……在他的笔端,汩汩流淌。 孔仲起之祖孔夫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之语奠定了中国山水美学的基础,而世代画山者多,画水者寡,仲起先生尤其善绘潮水,以德悟境,以笔写水,蔚然大成。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曾对孔仲起先生的《京华春涌“钱江潮”》画展如此评价:孔先生洒洒脱脱站在画意所在之处,心存敬气,承受自然的浩然之气,并不断陶冶自己的胸中正气,这种意气之化,正是中国山水画让“人心安好,心思坦荡”的意境所在。 在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曹意强眼里,以画钱江潮闻名的孔仲起先生画江潮海浪的各种手法,皆得自他对自然的深切理解,他独创的云皴法、弧勾法、短线法、水彩泼墨法等技法,都能有效地表现江河湖海不同的动态与意境。填补了画水史上的空白,丰富了中国山水画“云水画法”的形式语言。 轻轻地,扣开门铃,映入眼帘的画室正厅,挂着一块牌匾,写着“尊受居”。那是清初山水画大家石涛画中的禅理。孔仲起先生解释,尊受,就是尊重生活。 是巧合,是天意。连孔先生的爱情,也与潮水相连。夫人钮素芬是海宁人,那里是观潮胜地,“我们结婚都是在钱塘江边上,缘分不浅。”每年农历的八月十八,孔先生和夫人钮素芬都会携手到江边看大潮。 即使告别今天,可总也忘不了昨天,想当年,在钱塘江边上求婚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你贵姓? ——姓“钮”。 ——太好啦,我姓孔,孔和钮,扣住不正好是一对吗? “老爸在问你呢,还要继续画潮水吗?”即便在病重的日子里,他仍说,潮水无尽,画海无涯。“那,我们再陪爷爷一起看看钱江潮吧。”同为画家的女儿孔贻奋红着眼眶,轻轻对身边的儿子说。 秋雨纷繁,雾锁江面。上午时分,钱塘江边,空无一人,几辆车子打着双跳灯,缓缓地沿江前行……妻子、儿女、学生,人们期盼,永远陪着这位一辈子画潮画水画云的老人,不是最后一次看潮汐,望云水。 孔仲起却非常幽默地说:“别看我这么大年纪了,就是爱画潮水,所以我还要继续兴风作浪。” 是呀,去天堂,不是离云水更近更亲了吗? 云水大观无涯浪,鸿迹常印钱江潮——潘云鹤敬挽。 |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刘慧 编辑:郑海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