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尽浙派画 绘不尽乡土情
2015年11月26日 15:20:26 星期四

    著名浙籍画家刘文西作客浙报集团

知心话(国画) 刘文西

    知心话(国画) 刘文西

刘文西挥毫写下“要高原更求高峰”。

    刘文西挥毫写下“要高原更求高峰”。

    刘文西,画领袖像的领军人物,中国人民银行第五套人民币上毛主席像的创作者;1950年在嵊县初中毕业,1953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是中国当代画坛上的泰斗级人物,现任中国美术协会顾问……

    11月25日,这位82岁的“乡贤”携夫人陈光健经过近20个小时的车马辛劳,凌晨3时抵达杭城,上午10时却已精神矍铄地出现在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美术报编辑部。

    憧憬: 从“高原”到“高峰”

    虽然是画坛名宿,然而从他的形象打扮——常年灰白布外套披身、灰蓝旧军帽盖头,可以知道,这个看上去像串门走亲戚,为陕北老乡所熟悉和热爱的“老刘”,一辈子最喜欢做的事,还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群众”,刘老反复强调,“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多到人民中去,这个对美术家是最重要的。”

    采风创作对刘文西而言是家常便饭。去年10月,刘文西先生再次前往陕北采风。采风路上,当他读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结合实际,许多感慨涌上心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来没有动摇,‘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这些话对我们文艺工作者来说是鼓舞,也是警醒。”刘文西坚信,在新时期,艺术家的职责依然是到生活中去,到人民中去,创造各种各样、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把正能量树立起来,从而推动历史前进。

    “文艺创作有‘高原’缺‘高峰’,不仅仅是针对美术界,在各界都有高峰太少的现象。”谈到当下美术界存在的问题,刘文西比谁都着急,“画家心中还有多少人民,还有多少人民的情感,值得掂量。”

    几十年过去了,刘文西的青春热血、艺术情感都挥洒在了陕北这片黄土地上,但他感觉对陕北了解得还不够。对于当下的写生创作,他认为“文艺工作者真正走下去的还是为数不多,更多的人是走马观花,拍些照片,但拍照解决不了艺术的问题。用什么样的态度深入生活,能不能真心诚意地深入生活,是写生的关键所在。”对于刘文西来说,朴实的、真正来自于人民大众的情感表达、艺术表现,才是绘画的生命。

    溯源:一生践行讲话精神

    195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自幼喜爱画画的刘文西,得以进入上海育才学校绘画组接受正规的绘画训练。在育才学校,刘文西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读物——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他被《讲话》中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的创作思想所震撼。延安在他的心中如此神圣,心怀对毛主席的崇拜之情,奔赴延安的念头油然而生。

    1957年,24岁的刘文西在毕业实习时选择了陕北,3个月的实习期,刘文西背着包,在黄土地上不停地走,不停地画,留下了数百幅写生作品。通过跟延安老乡们的接触和交流,刘文西听闻了许多毛泽东当年的故事,这不但决定了他的人生道路,也为他之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基调。在他的引领下,一大批有影响的画家追随刘文西的画风,以黄土地的普通人物、景物为审美取向,在现代中国画坛形成了具有鲜明独特画风的“黄土画派”。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叶芳芳 编辑:许佳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