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尽浙派画 绘不尽乡土情 |
2015年11月26日 15:20:26 星期四 |
在刘文西的创作理念里,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人民,知道他们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里。摸清了他们的人物形象和环境景象后,画出来的才是人民的感情、人民的心态、人民的面貌。 他创作的《毛主席与牧羊人》、《祖孙四代》、《山姑娘》等作品,不但受到业界的广泛赞扬,也为广大百姓所喜爱。第五套人民币上的毛泽东像,出自刘文西的手笔,成了每一个中国人都能看到的画。创作之初,他对照一张1949年到1950年间的毛主席照片,用放大镜仔细地看,再以素描的方式,花了一周的时间才画出来。之后,画像被交给全国范围内选出的10名技艺高超的刻板工人,分别雕刻,最后从中选出了最为精致的一个版本。 感恩:望在家乡建美术馆 在刘文西的眼中,浙派是人物画创作的高地。而他所创立的“黄土画派”是从“浙派画派”派生出来的,是子孙辈。浙派中,潘天寿、常书鸿、诸乐三、吴茀之、方增先等先生是他的老师,而传承的年轻一代也是人才辈出。他希望浙派人物画可以形成合力,走得更高、走得更好。 刘老这次到来,一方面是回家,因为他是浙江嵊州人,他的兄弟姐妹还在老家;另一方面是希望在家乡建个美术馆,把作品全方位地向家乡人民展示。 当现场很多人夸奖刘老与时俱进时,他很兴奋地说:“不管在写生路上,还是在家里,新闻我是每天必看的。不但要看中国,还要看世界。” 临行前,刘文西为浙江日报和美术报广大读者题写了“要高原更求高峰”七个大字。因来时匆忙,未带印章,美术报首席记者、西泠印社社员蔡树农为刘老急就一方——“文西作客”金文印章。“刻得好!很有味道。”刘文西连连夸赞。 据悉,在11月26日开幕的“天地绘心——中国画学国美之路”展览上,刘文西先生的多幅代表作将亮相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本报杭州11月25日讯) |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叶芳芳 编辑:许佳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