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2016年01月25日 10:28:29 星期一

微电影摄制组 王毅 李琛 吴卓平 杭报在线拍摄 司春华

杭州读者的心意:愿工人兄弟过个好年

阅览室里,穿着明黄制服的工人兄弟们早已坐好了。憨厚的脸上大都带有风霜的痕迹。萧山人金轶,他是这个工程的开路先锋,带着三四十号兄弟,已经在此奋战一年——项目沿途要拆5座桥,金大哥的团队就负责桥梁方面的工作。白天的工作紧张而辛苦,晚上还有心情和体力看书吗?金大哥笑了:“不看书,就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啊,我连高工都考出了呢。我常引导手下的年轻人要多读书,多充电,不仅要读专业方面的书,也要读杂书,海纳百川嘛。杭州日报这次送书来,真是太感谢了!”

这次送书活动,是由报社副总编姚丽萍亲自带队的。她向建设者们诚意致辞:“为了杭州道路能更通畅,你们冰天雪地也不能停工。祝愿各位老大哥和小兄弟,都顺顺利利回家过年,和家里人吃顿团圆饭,这些书就作为小小的新年礼物,带给孩子,为他们将来能够走出小山村、去到更大的世界,做一点精神上的铺垫和引领。”

现场还有一位读者代表,他就是杭州历史学会副会长、地方史专家仲向平。他主动提出,要跟随记者一起来工地送书——在现场,他将自己的《老房子》系列丛书送上。他说,工人兄弟多来自外省,难免会产生异乡者的寂寞,希望这些书籍,能帮助大家深度了解杭州这座城市。他还给大家讲了文一路的来历。

文一路地下通道工程项目部书记唐根财从姚丽萍副总编手上接过了捐书。他告诉记者,工地上有100多名工人,主体工程一旦开始,就会有近700名建设者在这里工作。如今的工人,90后越来越多,高中生很多,他们在精神上有阅读的需求。

文一路区段相当于总指挥部。唐书记说,他们还会把这些图书分送到各个区段,比如教工路区段、紫金港路区段,“晚上住在工地里,如果浪费在网络和游戏中是很可惜的。看书,是好事。感谢杭州市民为我们捐书,感谢杭州日报在大风大雪的极寒天气里,给我们送来这么多好书!”

除了送书,还送上了微电影和欢声笑语

除了送书,我们还送上了今年新拍摄的微电影,每年一部微电影,纪录送书的足迹,已经成为一个传统。除了微电影,我们还送上了演出。于淼,浙江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的大二女生,她带来的一曲《爱要坦荡荡》,赢得满堂彩。小于是哈尔滨人,听说我们的活动已经举办了6年,她立刻表示一定要参加,因为“我也是外乡人,杭报为城市的建设者送书,说明这座城市非常大气和包容。”

这次献唱,她来得很不容易,前一天晚上就在APP上约顺风车,等了3小时都无人接单,周六一早,赌一把运气,终于打上一辆优步,这才从转塘赶到文一路,唱完,又得匆匆赶回学校、复习迎考。

杭州笑海相声会馆的相声演员叶明珠和搭档李广伟,专程从下沙赶来。在演艺市场中,他们二位的出场费已经高涨了,但每年我们的工地送书活动,他们都挺身相助。逗哏捧哏,热烈趣致,将现场氛围推向高峰。在工地的演出,他们量身定制了一连串的包袱,比如猜地名儿,“文一路”、“文三路”、“三堡”、“三墩”,逗得工人们笑出了眼泪,连喊“再来一个!”

第七季“洒下滴滴汗水,带走缕缕书香”大型公益活动至此圆满画上句号。广西、西藏、新疆三个爱心图书室所需的图书和经费,已经落实,只待春暖花开启程。

在这最寒冷的江南隆冬,我们跑完了最温暖的接力,再一次,感谢热心的读者。感谢新华书店、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的鼎力支持,感谢“快意阅读”、浙江省中山医院、温州泰隆商业银行等社会团体的无私支持。

书,已经送出。读书的种子,正在萌芽。爱心和善意的传递,还远远没有结束。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姜雄 孙磊/文 丁以婕/摄 编辑:许佳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