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导演陈晓卿携新书来杭—— 品味“舌尖”背后的故事
2016年05月16日 07:11:35 星期一

    看过《舌尖上的中国》的人对陈晓卿应该不陌生。2012年,他导演的《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播出后引发了一阵“舌尖热”。2014年,《舌尖2》的视频网站点击量更是达到了8亿。如今,《舌尖》系列已是中国美食纪录片和商业纪录片的成功典范。

    5月13日晚,带着首部美食散文集《至味在人间》,陈晓卿做客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民艺博物馆,与500多名师生及闻讯赶来的部分杭城“吃货”一起分享了一场“舌尖”之旅,讲述了这曲“中华美食的伟大颂歌”如何写就、《舌尖上的中国》幕后故事,阐述了他作为一名资深吃货的美食观,并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学生席地而坐,分享陈晓卿“舌尖”故事。 本报记者 魏志阳 摄影

学生席地而坐,分享陈晓卿“舌尖”故事。 本报记者 魏志阳 摄影

    “舌尖”背后的故事

    《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会成功?在陈晓卿看来很简单,因为它“讲述了普通人的故事和大家身边的美食”,这也符合一部商业纪录片的制作要求:强调公众体验,为大众所喜闻乐见。

    故事和美食是《舌尖上的中国》引人之处。此前的美食纪录片多半只记录美食本身,而《舌尖》开了讲故事的先河。那么,《舌尖》里那些热气腾腾、色香味俱全,或独门秘制,或代代相传,遍布大江南北的诱人美食,以及那一个个充满人情味、直抵人心的故事和人物又是从何而来的?

    这是一场漫长、艰辛而且苛刻的旅程。和其他成功的纪录片一样,《舌尖上的中国》也走过了从调研-文本写作-拍摄-剪辑包装全过程。其中,第一步调研,对期望最小投入、最大产出的商业纪录片至关重要。

    找什么样的美食和人物呢?陈晓卿说,必须是传统技艺和有故事的人,还要与地域人文、当地风俗相关联。

    《舌尖2》第2集《心传》讲述了挂面手艺。陈晓卿希望故事中的人物有超过30年的挂面制作经历,且后代也传承这门手艺。片组辗转于四川、浙江、重庆等地,前后调研6个月,才在陕西吴堡县张家山镇找到了年近7旬的张世新老人。他在黄土高坡上仍然用传统手艺做空心挂面。而前后拍摄只用了5天时间。

    在这段近10分钟的故事背后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原来,此时老人已患有骨癌,在行走困难的情况下,仍认真演绎挂面技艺,传授子女,老人在看完《心传》首播后的第二天凌晨,便离开了人世。老人与挂面的故事和那张植根乡土的纯朴笑脸永远留在了影像中。回看时,让人唏嘘不已。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俞吉吉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