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导演陈晓卿携新书来杭—— 品味“舌尖”背后的故事
2016年05月16日 07:11:35 星期一

    呈现平民的美食

    相比珍馐佳肴,陈晓卿更看中小饭馆,喜欢那种快意江湖味道,喜欢那里舒适随意的市井气。越是平民的美食,越能接近食物的真谛。他说:“我觉得对美食的评判标准是一件很私人的事。一个人的饮食好恶,只有最亲近的人知道。每个人对美食都有不同标准,就像不管繁复精致还是简单随意,妈妈做的菜永远最美味。”这也是陈晓卿给分集导演确定的标准:不要拍名菜、不要拍大菜,要去拍小时候妈妈给我们做的美食。“我们从来不说《舌尖上的中国》里的食物是最好吃的,我们选择的都是大多数老百姓日常能吃到的,能吃得起的。”

    为了让每一道美食呈现最佳视觉效果,逼真到触及观众的味蕾,拍摄往往要经历一次次的推倒重来,同样充满了艰辛。揭锅盖没揭好,重来,菜没切好,重来……一道上海本帮菜“扣三丝”视频,几分钟的画面,实际足足拍了27个小时。因为摄制组苛刻的要求,“一些餐馆听到《舌尖》片组要来,都害怕了。”陈晓卿笑道。

    剪辑如何出新意?比如在聚焦上海浦东三林塘的乡村厨师群体时,如何反映上海本帮菜的传承,一度困扰了该集编导。要么拍成一部“黑帮片”?陈晓卿略带打趣的一句不经意点拨启发了大家,在最后播出的剧集里,只见“铲刀帮”“后厨都是一番刀光剑影”等字幕轮番登场;在昆曲、京剧音乐的伴奏下,“蓑衣刀法”“整鱼脱骨”等超凡技艺和大厨风采来了一场特立独行的展示,有了几分周星驰功夫片的趣味。而这背后是导演对周星驰功夫片、《教父》系列黑帮片等影音资料的恶补。

    厨师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书写者,陈晓卿说,除了绚丽的美食,《舌尖上的中国》还传递了人间的温暖情味和那份执着、坚守的匠人精神。

    来杭必吃片儿川

    除了央视导演的身份,陈晓卿还是一名资深吃货和美食爱好者。

    从千里之外的江湖至味到灵魂深处的家乡味道,从四面八方觅食的扫街嘴到饮食变迁的沧海桑田,还有食客、厨子、店小二……他的十年饮啜笔记都汇集在了《至味在人间》这部书中。他的美食文章既不高冷,也绝非小清新,喜欢钻研街头巷尾小馆子的独门看家菜,喜欢跋山涉水跟着朋友品尝各路不上台面的特色菜,在江湖偶遇“人间至味”。归根结底直抵人心:吃什么、在哪里吃,远不如“和谁吃”来得重要。“南来北往,至味只在人与人之间。”和不认识的人在一起吃,会让人不安;和朋友们分享美食,才能将这种享受的快乐成倍放大。

    陈晓卿来杭已不下50次,问他有没有来杭必吃的美食时,他笑答“片儿川”。《舌尖》里也确有杭州菊英面馆的身影。至于有无最爱的一道菜或一种美食,他表示:“美食离不开人,食物里有制作者的心意,我对美食的探索很少有界限,用心的美味我都喜欢。”

    他透露,《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预计年底播出。之前两季的好口碑和观众的高期待,对于正在筹备中的第三季,会不会觉得有压力?有没有做一些不一样的尝试?

    陈晓卿说,《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中将会加入更多国外部分内容,探索中国美食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与流变。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有许多题材可以挖掘和展示。《舌尖上的中国》强调拍食物要拍出仪式感。带着敬仰感,拍出美食蕴含人的劳动和辛苦,才能将它拍得诱人。

    记者问,美食家、美食作家、纪录片导演,你个人最喜欢哪个身份?

    陈晓卿笑着说:“我是个电视工作者,美食和写作更多是我的兴趣和爱好。”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俞吉吉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