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世界遗产”良渚古城遗址的新征程——写在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三周年之际
发布时间:2022-07-06   余杭晨报

良渚古城,这座与古埃及年龄相当的文化遗址,在埋藏于黄土地下五千多年后,于1936年被首次发现,先后经历了86年的考古发掘和25年的申报世界遗产历程。从国家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良渚遗址的保护管理。2001年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自此,良管委始终履行职责,不断提升要求,以科学的精神、世界的眼光、积极的作为,推动良渚遗址完整有效保护。

3年前的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报《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长江流域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起源作出的卓越贡献,是东亚和中国5000多年前史前稻作文明的最高成就,是人类文明史上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

是东亚和中国5000多年前史前稻作文明的最高成就,是人类文明史上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

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前,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到访良渚调研,先后九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足见这枚文化瑰宝在中华历史璀璨长河中的地位与分量。

良渚如玉,璞石虽无光,经千年磨砺,则温润有方。良渚文明历经时间淬炼,沉淀下深厚的文化底蕴。它让我们在浩瀚的时空维度里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又将去向哪里,也为我们在奋斗的新征程里竖起了精神旗帜,指引清晰的方向。

中华文明探源

纵观华夏文明,内核之一是“大一统”思想。大,指的是“国家层面的高度统一”。曾几何时,人们认知里的中华文明是始于夏商,在黄河流域建立政权的国家文明。俯仰之间,良渚文明位列几何?2002年,考古学界启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目的就是了解最初的文明是怎样的形态。

作为国家重大科研项目,20年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围绕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期间的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4处都邑性遗址,以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等其他中心性遗址,实施重点发掘,并对这些遗址周边的聚落群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

良渚遗址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的四大中心性遗址之一,在经过多学科、多角度、全方位的发掘与研究后,其规模宏大的宫殿与古城、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发达的稻作农业、先进的手工业,统一的宗教信仰,实证了这里已出现早期国家。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明确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的过程,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2019年7月6日,阿塞拜疆传来消息:良渚古城成功申遗,更是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判断的结论推上了世界舞台。这意味着余杭对良渚遗址的保护、管理工作,进入到承担国际义务、履行国际准则的国际视野中。

如何科学有效地保护好这一宝藏,弘扬灿烂的良渚文化,是当下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时代赋予的重要责任。

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国际社会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广泛认可。申遗成功后,良渚古城遗址展项亮相第二届进口博览会,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介绍并勉励关怀良渚遗址的保护申遗之路。两项国字号任务的圆满完成,也彻底打响了“中华文明圣地”的文化品牌。

来源:余杭晨报    作者:记者 宋晗语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