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仁皇山滨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张晨:
家门口看病越来越方便
8月30日,我在电视机前收看了“中国这十年·浙江”主题新闻发布会,当我听到“‘浙医互认’应用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医学检验检查结果的互认共享,截至今年7月份,已实现1354家医院互认;直接节约医疗费用5.58亿元”时,欣喜不已。
我很庆幸,自己能成为这项改革的见证者、参与者。去年,湖州市在全省率先将医学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共享延伸至村镇,我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了116个检验项目和320个检查项目结果的互认共享。
我深知,这一突破来之不易。自1991年参加工作以来,我已经在基层从事全科临床工作30余年,其中20年都是在仁皇山滨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白雀卫生院)度过。
乡镇卫生院,是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的中枢,担负着农村群众的预防保健、基本医疗服务和乡村公共卫生管理职责;基层医生,更是被老百姓称为“健康守门人”。但是多年来,乡镇卫生院处于省、市、县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的“夹缝”之中,陷入发展困境,基层医生也渐渐失去活力。
近年来,浙江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刀刃向内,县域医共体、城市医联体等举措,给小小卫生院带来了变化。随着湖州打造全市域健康共同体,我们卫生院成为湖州市中心医院医疗保健集团的成员单位,城市医院的人才、资源、理念源源不断下沉,不少新的检验检查项目在卫生院落地。
留在“家门口”的患者渐渐多了起来,他们也向我表达了新的需求:“在基层做的检查检验,能不能在其他医院不重复做?”“这里看病条件好了,我们更想少跑一些路、少花一些钱。”
在到省级医院培训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医学检验检查作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果互认共享是浙江医改探索长达十余年的难点。十多年前,我觉得这个“高大上”的改革举措与乡镇无关,因为当时我们卫生院的现状是:设备简陋,也没有专业的人员,能做的检查项目不多,老百姓对基层医生也缺乏信任度……要实现这个目标太难了。
现在,数字化改革的东风吹到了这里。
去年,湖州实现医学检验检查结果“五级贯通”之后,患者在我们卫生院做了检查,不管到了哪家医院,都会跳出“浙医互认”的小插件,让医生能快速得到患者在外院的就诊信息,也能更快地做出判断、精确诊断。患者花更少的钱、跑更少的路,就能享受优质的服务。不少上了年纪的老人给我“点赞”,说自己终于等来了好日子。
更重要的是,留住患者之后,基层医生有了获得感。去年以来,我们对互认的流程、互认的规则以及互认的情形,都做了全面的培训。在一次次医生互认研判中,提高了基层医生的水平。有扎根基层多年的医生和我说,更热爱自己的工作了。
作为一名基层医生,看到患者和同事的笑容,就是最令我欣慰的事。
衢州元立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工人雷小伟:
城乡孩子共享一个课堂
在浙江,城市与乡村的孩子共享“一个课堂”,早已不是新鲜事。身为一名普通工人,和一名北大学子的父亲,这十年,我见证了“同一个课堂”的魅力。
我说的这个“课堂”,不在市区,而在衢州市柯城区最偏远的山区七里乡。这所名叫衢州鹿鸣小学七里校区的乡村小学是我和女儿共同的母校。
我小时候,学校还叫七里乡中心小学,办在祠堂里。我家住在距离七里乡七八公里外的治岭村,晚上我就在教室楼上打地铺,夏热冬寒。
2008年,我们结束在外摆流动摊做小生意的日子,带着大女儿雷童叶回到衢州老家。
到家的第二天,我又一次站在了母校门口。那年,学校已经有了独立但破旧的校舍,虽然教室里的水泥地有一道道裂缝,黄泥操场一下雨就泥泞不堪,但是学校老师依然有些自豪地告诉我,2006年,学校已经与衢州市区名校——鹿鸣小学结成教育共同体,城市和农村的两个校区实行“人、财、物统一,教育教学同步管理”,这样的探索在全省还属于首创……更重要的是,学校不少任课老师是鹿鸣小学派来的骨干,教学水平很高,不少流失的学生又回来了。
很快,大女儿就成了七里校区2008级31个学生之一。
大女儿小学那几年,我和爱人在杭州打工,每年只有暑假、过年才能见到孩子,平时只能靠打电话。但为数不多的交流时间里,女儿最喜欢跟我们分享学校的事,对于城区来的老师更是赞不绝口。她说难懂的知识点,老师都讲得很风趣易懂。有几次大雪封山,老师还坚持徒步一个多小时进山给她们上课。七里校区孩子们的成绩也越来越好,不仅在农村小学里稳居第一,好几次平均分竟然还超过了城区学校。学校的硬件也每年变样,比如操场就从黄泥操场变成了煤渣操场,女儿毕业那年又建了塑胶操场。
2014年,大女儿从七里校区毕业。2015年,我又毫不犹豫地把小女儿送到了七里校区。小女儿在七里校区读书的这几年,学校的硬件设施焕然一新:教室和寝室都装上了空调,孩子们能够温暖度过山里的寒冬;白天,小女儿在设施完备的全科教室上课,老师对每个孩子都很关注;晚上,她还能用学校发的平板电脑跟我们视频。
更让我们开心的是,大女儿读小学时,城里来的师资虽然很好,但更替比较频繁;小女儿在七里校区的这六年,教她的老师也都是鹿鸣小学的骨干教师,而且很稳定。
在七里校区老师的悉心教导下,两个女儿小学毕业时成绩都很好。小学六年的美好经历也滋养着她们一路向前。2020年,大女儿如愿考上了北京大学心理学专业,准备继续读研。在石梁镇初中读初二的小女儿,各方面表现同样不错。七里校区老师告诉我,过去16年里学校毕业并参加高考的276名学生中,进入高校就读的有257人,还有不少学生考上中科大、中国美院等名校……小女儿对于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对我们这样的农村务工家庭来说,孩子能进到好学校、遇到好老师,真切改变了我们整个家庭的命运。
浙江办好民生
实事大事记
2012年12月
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并制定出台《关于扎实推进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建设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两富”现代化浙江的奋斗目标。
2012年底
省委、省政府作出“双下沉、两提升”重大决策——推动“医学人才、城市医院”“双下沉”,促进“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群众满意率”“两提升”。
2014年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建立和完善大病保险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覆盖全省的大病保险制度正式落地。
我省以药品零差率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现全覆盖。
我省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与上海市一起承担国家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任务。
2015年
我省成为全国最早实现所有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认定的5个省(市)之一。
2016年12月
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将浙江的“双下沉、两提升”工作,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
2017年12月
我省11个设区市全部完成剿灭劣Ⅴ类水验收工作,宣告全省范围基本消除劣Ⅴ类水。
2018年6月
民生实事票决制工作在我省完成了市县乡三级全覆盖。
2018年9月
经过一年的试点,我省县域医共体建设全面推开。
2020年底
省教育厅等四部门联合出台全国首份全省域推行的教共体文件。
2021年11月25日
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浙江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修改后的《条例》延长了产假,增设了育儿假和独生子女陪护父母假。
2022年5月5日
全省城乡社区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会议强调,要推进城乡社区现代化建设,以未来社区和未来乡村建设为突破口,以党建为统领,全面强化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着力建设现代社区,构建“舒心、省心、暖心、安心、放心”的幸福共同体,打造人民幸福美好家园。
(本报记者 陈宁 整理)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