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杭州一位钱币拓印传承人建纪念馆、开工作室
发布时间:2023-09-11   都市快报

将钱币作为民族交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名片”

“蓝老师,你快来看看我这样对不对啊?”

“蓝老师,我上的墨是不是太多了?”

小朋友口中的“蓝老师”名叫蓝小燕,是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个人代表、杭州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钱币拓印项目传承人、上城区民促会副会长、凯旋街道民族团结联谊小组组长,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传承和弘扬孙中山钱币文化。

蓝,是畲族的一大姓氏,蓝小燕正是一名畲族人。作为少数民族界代表人士,蓝小燕有着深厚的“石榴籽”情怀,即使她的本职工作并非教师,但她却因传播民族文化体验课,成了很多人的“蓝老师”。

让非遗走进各族年轻人的生活

非遗要真正走进各族年轻人的生活,才能持续蓄势,具有持久生命力——这是蓝小燕总把钱币文化系列活动带到青少年群体中间的原因。

她尝试过很多种传播方式,比如带传统文化进校园、开设“逸仙博爱讲堂”、接待学生参观学习……辐射了浙大城市学院、杭州博物院、街道、社区、辖区小学等单位,参与活动的各民族青少年累计达5000余名。

拓印,其实是一门文物保护学。这项技术起源悠久,很多珍贵的碑、版、镇纸、臂搁、瓦当等器物,正是因为拓印技术,才得以保留在时间的长河中,见证历史的发展。

因此,每次面对小朋友,蓝小燕都会先给大家上一堂历史课。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最早的货币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吗?它们长什么样呢?”

去年夏天,蓝小燕为夏衍小学的同学分享了一场“古钱宋韵·拓印拾遗”主题活动。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时期之一,也是铸币和发展的高峰,宋代钱币有很多值得讲的故事。

在场学生听完钱币的趣事,还自己动手体验了钱币拓印。蓝小燕为所有人准备了宣纸、水、鬃刷、拓包、钱币、墨、垫板等拓印工具,看着大家在寓教于乐中,对中国古代货币演变背后的多元民族融合历程产生了更深刻的记忆。

新时代下,蓝小燕一直坚持把发扬钱币拓印这一非遗技艺,作为传播民族文化的纽带。

她有一幅由40枚古钱币墨拓而成的作品《平安》。这幅作品,从研究、设计、制作到成品,前后用时一个多月,是蓝小燕全程手工完成的。

有时候,拓印并不全是原模原样地复制,还会体现拓印者的排版、设计等再创造能力,凝聚了古人与现人的智慧。因此,经蓝小燕之手呈现的古钱币墨拓,也成了一件新的艺术品,被收入了浙江省档案馆并公开展出。

另一幅在疫情期间用71枚唐代、宋代的钱币以叠拓方式创作的“字形拓”作品——《众志成城》,目前被收藏在杭州市民族团结进步体验馆。这幅作品的寓意,是象征着各民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抗击疫情。

用钱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018年,在上城区凯旋支路,开出了一家杭州市逸仙钱币纪念馆。

这个全国首家以钱币为主题的孙中山纪念馆,是蓝小燕自掏腰包筹建而成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馆内珍藏了历代货币类藏品1万余件(枚、张),其中孙中山货币展品近600件(枚、张)。

孙中山光辉、革命的一生,都能透过各类货币、债券来解读。当年,该馆还收到了孙中山孙女孙穗芳博士亲笔题写的馆名,并获赠孙中山铜像一座,得到了各界人士的肯定。

钱币,是一个国家的流通“名片”,中国不同朝代的钱币,很多都体现了民族团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涵。“比如元朝货币,既有蒙古文也有汉字;清代钱币,一面汉字一面满文;当代人民币,也有很多民族的头像和文字……”蓝小燕说。所以,来参观钱币纪念馆,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其中就包括了解中华民族多民族的交流演变史。

自创办以来,该馆先后被授予浙江省民族团结进步重点培育单位、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钱币拓印基地,上城区委统战部授予统一战线“同心”教育联盟教育基地为区社会科学普及示范点、区青少年第二课堂活动基地等荣誉称号。创建至今,场馆已接待过国内钱币金融界、文博界、孙中山研究界人士、统战部等政府部门领导以及学生、群众2000余人调研交流。

蓝小燕还在凯旋街道景苑社区成立了蓝小燕石榴红工作室,让古钱币水墨拓的魅力走出纪念馆,走进千家万户。工作室展陈了很多蓝小燕的收藏品,少数民族的货币、首饰、明信片等应有尽有。其中一套1999年的民族明信片很稀有,一共有56张,分别对应五十六个民族,每张明信片还贴着对应民族的邮票,更重要的是,在当时水陆空交通都不够发达的背景下,这56张明信片还盖到了各民族地区的邮戳。

工作室接待了好几批体验者,他们除了浏览展陈藏品,还参加了钱拓、蛋雕、剪纸等非遗技艺的教学,创作了不少象征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手工作品。

从一枚小小的钱币,到一个个交流互鉴的平台,民族团结的星星之火在杭州燎原。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凌姝文 通讯员 雷俊峰 王琳莉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