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18分钟办好一张营业执照、新建中小学和幼儿园98所……这一年杭州推进各领域改革联动和集成
发布时间:2023-12-27   杭州日报

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谋改革。改革,始终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吃改革饭”发展起来的杭州,在这一年里不断自我检视、完善、提升,在“全面”中推进各领域改革的联动和集成,在“深化”中更深刻、更精准地把握这座城市发展内在规律,凝聚了这一座城市对高质量发展的持续聚焦与全力以赴。

以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为牵引,年度16项重大改革攻坚、25项省市专项行动、301项工作要点均有序推进。在这些全面而深刻的变革中,蕴藏了这座城市的发展脉络,以及续写新篇章的自信和底气。

新视角 新模式

变革赋能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数智”是杭州鲜明的标签,如今已经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动能。拥有数字经济先发优势的杭州,用数字化改革推动以制造业为主战场的产业升级。

数字化改革的触角不仅深入车间,更逐渐向工厂、产业链延伸,催生出丰富的制造新模式:比如“订单+制造”新模式下,一批“有产品,无车间”的实体“工厂”,耦合中小企业生产能力,在“云端”生产自己的产品;比如“平台+制造”模式下,有企业推动业务流程再造和生产方式变革,在上下游形成高效的产业协作、资源配置和价值创造新体系;比如“链主+制造”模式下,有企业在重点领域实现设备共享、产能对接和生产协同,部分中小企业实现由“卖产品”到“卖能力”的转变……

杭州不断推动数字工程服务产业发展,围绕五大产业生态圈产业链,持续推动有效供给与企业需求实现精准匹配,着力解决制造业企业“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难题。

数字化赋能的改革,归根到底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其目的就是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要求,通过改革创新不断促进劳动效率提高、不断为发展赋能助力。

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群众和企业对政务服务的各类需求也在转变,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应运而生。

以此为重要抓手,牵引出一场围绕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的“大比拼”。

湖滨商圈位于杭州市中心,是杭州最繁华和独特的商业区域之一。

今年10月,东坡路上新开了一个商圈增值服务驿站,在龙翔桥经营服饰店的店主赵华用了18分钟就办好了一张营业执照。这也是驿站“开张”后发出的“第一证”。

人潮如织的湖滨步行街上,汇集了近1400家商业店铺,在人气兴旺的同时,也催生了大量的办事需求。“我们会同湖滨街道通过实地走访、需求对接等形式,结合商圈商铺的营业模式、业态分类,汇总了一批商铺高频事项需求,形成了‘湖滨商圈商户一类事’,全部进驻增值服务驿站。”上城区审管办审管科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从企业“一照多址”全市域适用,迭代升级“杭州人才码”;到创建“杭州e融”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新模式;再到全面深化国家级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赋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经济发展全面进入新常态,政务视角的转变,倒逼政务服务的体制机制、组织架构、方式流程、手段工具进行变革性重塑,也让改革迈出了一大步。

精聚焦 准发力

民生“小幸福”牵引改革“大场景”

为人民而改革,必须深切读懂人民期盼,聚焦群众所需,从群众的高频需求和关键问题入手,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城市大脑是“人民的大脑”。走进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一面面数字屏幕映入眼帘,这些滚动的数据记录了杭州城市管理、交通运行、政务服务等情况。

城市大脑动态数清杭州“一老一小”人口的数量、分布及居住地配套设施、专业人员数量,建立决策模型、精准分析,率先形成杭州特色的“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社区大照护”体系。

要让百姓看病不用“来回跑”,不仅需要医学检查检验互认共享,更需为基层医疗资源强化“补给”,缩小城乡之间的医疗“鸿沟”。在临安区,民众看病一度存在就近诊疗配药难、小病未病预防发现难等现实问题。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临安区构建“医防救”一体联动机制。这项联动机制聚焦群众“就医难”,重塑医疗共享模式,实现从“病人上门”向“医生上门”转变;重塑健康管理模式,实现从“人管健康”向“数管健康”转变;重塑村医培养模式,实现从“签而有约”向“签而优约”转变;重塑院前急救模式,实现从“单兵战”向“协同战”转变。看得起病、治得好病,是老百姓最朴实的心声所在。在杭州,这份心声正得到回响。

全力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教育,是杭州教育当前聚焦聚力的核心课题。作为今年杭州市教育民生实事项目,全市共新建成中小学和幼儿园98所,新增学位8.4万个。为推进市域优质均衡,今年杭州市协调主城区名校,面向临安、桐庐、淳安、建德,新增了85个跨区域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杭州教育改革的力度与方向,一直与城市能级的提升同频共振。

精确聚焦、精准发力,一点一滴地去推出改革举措,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回应社会关切,改革在身边,满满获得感。

有温度 有态度

社会治理中改革的“方法论”

一个城市要走向现代化,城市治理必须实现现代化。所有的改革最终都是要增进人民的幸福,促进公平正义,而这又为开展社会治理改革指明了方向。

小区里高标准配置了垃圾分类设施,居民纷纷主动参与分类,氛围浓厚;改造整治后的老街道路整洁、河水清澈、天空告别了“蜘蛛网”;“一支队伍管执法”,改革后的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更人性化,让以往“看得见、管不着”的问题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一次到位”……在杭州市城管局举行主题为“匠心绣城惠民生 城管勇攀新高峰”的开放日活动上,看到这些发生在百姓身边的美好变化,不少市民交口称赞。

“是我太心急了!在营业执照手续办理期间就着急开门营业。”西湖区一商户感受到了“首违不罚”的执法温度,“幸好刚出台的措施‘救’了我一回,这次免予处罚,以后一定按规定经营。”这位商户感慨。经了解,西湖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在巡检中发现该商户已违规经营3日,违法经营额700余元,但该行为符合西湖区日前发布的轻微违法“首违不罚”事项清单的适用条件。

杭州不断优化综合执法“首违不罚”清单,并在全省率先实现综合执法领域“首违不罚”全覆盖。以“良法”追求“善治”,柔性执法更能让人感受到法律也有温度。

汇民智、集民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集纳各方意见,这是杭州“开门搞改革”的方法论。

今年10月底,由市委改革办主办的2024年杭州改革研究选题征集活动正式启动。从经济到民生,从社会治理到生态环境,从人的全面发展到社会的全面进步,市民可通过相关渠道提出具有针对性、创新性改革研究选题建议,其中可落地的高质量建议,或可推动转化为具体的改革研究课题和改革创新举措。人人都是改革的参与者、见证者,这样的举措带动着整个社会不断凝聚改革共识,既为改革注入不竭动力,更为改革奠定了民意基础。

从国计到民生,全面深化改革给予群众的,既有切身利益的保障,也有公平正义的实现;既有发展红利的共享,也有美好前景的预期。这正是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之后,全面深化改革能够多点发力、密集施工的深厚底气。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5周年。回望中,我们能真切感受改革的速度与激情,更能感悟“以人民为中心”的真切含义。展望未来,主打“改革牌”的杭州如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上不断续写“杭州故事”,值得期待。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首席记者 郑晖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