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种植效益,用科技“解锁”油菜增产增收的密码
眼下,正值油菜丰收的季节,湘湖实验室油菜种质创新和育种研究团队负责人张冬青和平时一样,身着轻便的工作服,头戴宽边草帽,在油菜种植基地里调查每份材料的成熟期表现,她偶尔弯腰摘下一个角果,轻轻一捏,感受着那份饱满与坚实。
将近晚上10点,张冬青和团队成员才从田间回到住处。整个5月,她的团队都往返于实验室和各个油菜种植基地之间,“忙”是一种常态,也蕴含着辛勤耕耘后的喜悦。
“这一阶段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对油菜成熟期的田间性状调查和选种工作,细致开展生育周期的记载、抗性特征调查及经济性状评估。”张冬青深知,每一次的实验调整,每一次的数据记录,都是向更高产、更优质的油菜品种迈进的重要过程。
“看田选种,看种种田。”要提高油菜的种植效益,不光要算有多少地,更得看种子好不好、够不够。
紫红、桃红、玫瑰红、橙红……在景观油菜育种方面,油菜种质创新和育种研究团队已培育出9种不同花色的彩色油菜,分别包括高秆和矮秆两种类型,它们具有花瓣大、色泽艳、香味浓郁、花量足、产量特征优等特性。
“历史上种植的油菜都是黄色花品种,会带来审美疲劳,因此,我们采用精准聚合育种方法,将不同花色基因重新组合,不断更新丰富油菜花的花色种类,满足农业休闲观光旅游的需求。”张冬青介绍,油菜花观光旅游还能带动当地民宿、餐饮发展,促进优质农产品销售,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我们育成的彩色油菜具有植株健壮、分枝多等特点,其产量和含油量也接近目前的主栽品种。”
成立还不到两年时间,湘湖实验室里科技成果培育成效初显。“在实验室的助力下,我们目前也在和几家意向企业进行对接沟通。”在张冬青看来,这样的成功,得益于湘湖实验室特有的成果转化路径和人才引育制度。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湘湖实验室吸引了来自全球的优秀科学家和青年学者加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研究队伍。以油菜种质创新和育种研究团队为例,团队里不仅有从事生物信息学分析工作的优秀青年,还有从事油菜功能基因挖掘和新品质创制研究的博士后。
“湘湖实验室始终坚持聚焦主攻方向引进集聚人才,目前实验室人才规模已达162人。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优化服务,营造一流人才发展生态,扎实做好人才发展与保障工作。”杨华信心十足。
“播种”新质生产力,以激光技术点亮作物“丰收路”
想象一下,夜幕低垂,星辰点点,一束细如发丝却蕴含高科技能量的激光,在宁静的农田上轻轻掠过。这样的场景中,激光并非漫无目的地“游走”,而是依据精密计算建立起运行轨迹。
“激光以其独特的光频与能量,能轻柔地‘唤醒’植物体内的生物机能。”湘湖实验室激光农业研究团队副研究员李志涛形象地比喻道:“激光就像是种子生长的‘魔法钥匙’,能够激活沉睡的生长密码,使得作物在更短时间内提升产量和质量。”
这也正是激光农业研究团队的研究重点之一——推动激光在育苗、营养调节、生长发育调控中的应用,创新农用激光诱导的增产提质新型生产方式。
来到湘湖实验室激光农业实验室,记者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未来感的“生物工厂”:一排排白色的实验育种柜整齐排列,柜内不仅模拟了各种自然条件,更内置了先进的激光育种模块。水稻培育区里,嫩绿的稻苗在不同的激光光源下有序生长;番茄生长室中,激光穿透层层绿叶,直接作用于番茄植株,促进果实的发育与成熟。
“在资源日益紧张、环境挑战加剧的今天,激光诱导技术提供了一种高效、环保的农业生产解决方案。”伴随着激光器规律的嗡嗡声,李志涛介绍说:“一年多来,我们在很多地方都布置了激光育苗和激光全生育辐照的试验点,多点试验表明,激光育苗可使水稻增产7%以上,可使番茄增产15%以上,可诱导杨梅提前转色。”
研发低功耗激光植物生长调控灯,首次将激光技术应用于大规模农业生产,破解光能生物利用中高能耗、低效能的瓶颈问题……从激光农业研究团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可以窥见,一系列关于激光农业的创新应用,正在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被精准地“播种”在每一寸满怀希望的土地上。
哪些因素能催生出这样强劲的创新动力?李志涛坦言,是良好的科研环境。“湘湖实验室为我们科研创新培育了肥沃‘土壤’,比如在公共平台的设施设备配置方面,实验室提供了超分辨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气相色谱仪和高效液相色谱仪等大型仪器,使团队的科学研究更加方便快捷。”
发展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在杨华看来,农业周期长的特性,决定了农业科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难以实现短平快的效果。“为此,我们希望打造起一个多元共建的创新‘生态圈’, 通过在实验室总部建设农业类标杆孵化器,营造‘实验室+加速器+孵化器’的成果转化环境和良好创业生态。”
创业者和科研人员在路演大厅分享着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项目、投资人为创新项目提供宝贵的建议与资金支持……可以预见,在这个充满活力与希望的“生态圈”中,“从0到1”的故事不仅仅是科技突破的代名词,它是一种常态,一种持续涌动的创新浪潮。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