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感温度和气象温度 为啥不一样?
想必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天气预报说今天最高温度30℃ ,可走在大街上的我怎么感觉有40℃?
这就是气温和体感温度的区别。
气象上所说的“温度”,指的是自然状态下自由流动的空气温度。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受人为干扰越少越好,受自然环境中除气温外的其他因素的干扰越少越好。
为此,世界气象组织统一制定了标准,即气象部门的测温温度表要放置在百叶箱里,距地面1.5米高,而百叶箱要放在空旷的草坪上。气象台使用的“温度”,指的就是百叶箱里面温度计测出来的空气温度。
百叶箱一般四周比较空旷平坦;它从头到脚一身白,不易吸热,且具有很好的通风性能;还有就是,百叶箱的门是朝北开的。
而我们感受到的温度,学名叫作体感温度。体感温度重在“感”,即人体对冷热的感觉,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人体皮肤的温度。研究表明,在相同的气温条件下,人们会因湿度、风速、太阳辐射(日射)、着装颜色甚至心情等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冷暖感受。
一定的风速会使身体散发出的热量都被吹离体表。即使温度较高,也会感觉比较干爽。所以,正常情况下,风速越大,体感温度越低。
太阳直接照射到人身上会使人体温度升高,一般情况下,阴天与晴天,人的体感温度可以相差4℃-6℃,甚至更大。
当空气湿度较高时,汗液蒸发速度很慢,人就有一种黏糊糊的感觉,很不舒服。夏季经常会遇到的“桑拿天”就是“高温+高湿”的产物。由于我国南方湿度较大,所以同等气温条件下,身处南方常常会比身处北方感觉更热。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