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1位厨师,2位阿姨,3位特殊员工 123茶点铺,中山北路上这家小店温暖了社区
发布时间:2025-06-30   每日商报

“123茶点铺”让心青年能够体验就业,这离不开残疾人之家、义工和整个社区的包容和托举。 胡师傅、蒋云晔、曹阿姨、李老师(从左至右)

2024年6月,心智障碍青年蒋云晔从杭州市健康实验学校毕业,来到天水街道残疾人之家。5个月后,天水街道残疾人之家在毗邻的中山北路上开了一家小店,让蒋云晔等三位心智障碍青年(以下简称“心青年”)有了“上班”的地方。

小店不大,大约14平方米。店铺沿街的白墙上开了两个售卖的窗口。窗口之间有两块小黑板,上面用粉笔写着“绿豆汤、鸡蛋饼、葱包桧儿、现磨豆浆……”,告诉大家这里可以买早餐。白墙最上面是店铺招牌:幸福驿站·123茶点铺。

温情托起爱心店

每周一、周五早上,蒋云晔按时来茶点铺上岗。在此之前,李老师、曹阿姨、胡师傅已经在店里忙碌起来,他们是蒋云晔的同事,也是帮助他的带教老师。

李老师退休后返聘到天水街道残疾人之家,现在负责茶点铺的日常运营,她对几位心青年的工作状况都很满意,尤其是蒋云晔。“晔晔非常喜欢工作,做月饼、包葱包桧儿、给红枣去核,一样样都学会了,做事情很仔细。”

曹阿姨和胡师傅是社区义工,他们对做公益有自己朴素的理解。

“慢慢来好了,不去催他们,做得好就鼓励,不会做也很正常。”曹阿姨发现,这些孩子和普通年轻人一样,也爱玩手机,甚至还有惊喜。蒋云晔会针线活这件事,就让她感叹了很久。蒋云晔在学校学会这项技能,刺绣课是杭州市健康实验学校的特色课程。

胡师傅退休前是一位厨师,在茶点铺同样是主厨,除了售卖的小吃,他还负责为残疾人之家所有学员制作午餐。这天的菜单是“糖醋里脊、蘑菇炒肉片、蒜蓉包菜”,每个菜都炒得清清爽爽、滋味可口。当初社区找上门,胡师傅很爽快就接下这份差事。“上午做义工,下午去杭州游泳馆锻炼,退休不无聊还有意义,蛮好。”

天水街道残疾人之家负责人邓云感慨,“123茶点铺”半年来运行顺利,多亏了社区居民的接纳和帮助。这里面,有耐心的曹阿姨三人,也有经常来买豆浆的张爷爷,时不时来买点菜的快递员小王,每次都捧场减脂餐的街道办事员小陈,还有路过茶点铺买瓶水的市民和游客们。

适合就是最好的

“在这里好不好,不是靠谁说。看他每天都很愿意去,就知道残疾人之家的老师和同学们对他很尊重,给予了很多很多的爱。”

回想去年这个时候,蒋云晔的爸爸妈妈远没有现在轻松,正在发愁儿子从学校毕业之后去哪里。蒋云晔的同班同学里,有人在企业成功找到工作,实现了就业。蒋云晔的能力虽然在心青年里还算可以,但是距离就业要求还是不够。剩下的出路,要么去残疾人之家,要么关在家里。

多年前,蒋爸爸曾经参观过一个工疗站(残疾人之家的前身),残疾人在里面的状态,以及工作人员的态度都不尽如人意,这让他留下了“工疗站不行”的负面印象。

但是儿子一直待在家里也不是一回事情,他和妻子都希望“能走出家门,和社会保持一定联系”。在考察了家附近多个健康人之家后,他们最终去天水街道残疾人之家试试看。事后,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除了周一、周五在茶点铺工作,周二至周四蒋云晔都在残疾人之家的教室里活动。早上,学生们轮流读报,上午下午各有一场活动课,包括手工、康复、体育、美术等各种内容。学员们之间相处融洽,还会互相帮助,像大家庭一样。

每天,蒋云晔爸爸都会陪儿子一起骑车来回残疾人之家。这既是一种看护,也是温馨的亲子时光。杭州的梅雨季就要过去,久违的阳光出现了,斑斑树影洒在路面上,让人联想起愉快的假期。

上学、上班、父母老去……心青年家庭要克服一重又一重的困难。儿子在残疾人之家这一年的经历,让蒋云晔爸爸面对未来越来越坦然。“人生就是这样,谁也没有十全十美,找到适合的路就是最好的,相信会越来越好。”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文/摄 记者 张凡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