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这一天,在百年银杏环抱的杭州“阅见西湖”文化空间里,一场关于文学与戏剧的跨界艺术漫谈就此开启。
作为第十四届杭州当代戏剧季“戏剧漫游”重磅活动之一,11月7日上午,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与知名戏剧导演孟京辉现身“阅见西湖”,以“经典文学作品的舞台化改编”为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对谈。
11月6日晚,孟京辉根据余华的小说文本,全新创作的话剧《古典爱情》为第十四届杭州当代戏剧季揭开序幕。今年的闭幕大戏、麦家同名小说改编的音乐剧《风声》同样是由文字走上舞台。近年来,麦家的文学作品以话剧、电视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进入观众视野,《风声》则是他第一次“触电”音乐剧。
文学到戏剧的改编过程中,怎样做到更好的权衡?在麦家看来,改编不一定需要绝对的“忠诚”,但就怕创作者对原著的人物与故事领会不足。“我作为原作者,要守护作品的精神内核,当然也要保留它的空间和弹性。当一部作品面向市场时,读者和观众有高看它的理由,也有误读它的权利,我要学会接纳一切。”
孟京辉也表示,人人所感所想不同,关键是要把握作品内含的共同的“精神状态”,去“收集某种共识”,并延展自己的人生感悟。“我有时候就想挑战一下观众的底线,‘冒犯’一下。我还有一套‘13分钟理论’。演出的前13分钟,观众是最有耐心的,然后我就会打破观众固有认知,之后再做一些突破和尝试,看看会引发怎样的反馈和思考。”
在孟京辉看来,戏剧创意是在无限接近文字。“所有创作都是在探索,音乐剧未来的空间很大。在现在的文化状态当中,用音乐当一把利剑,然后挥舞着让更多人看到它,我觉得挺重要。”
眼下文化“新三样”扬帆出海,本土性与国际性又该如何接轨?麦家以《解密》走向世界的故事为例,表示文学“走出去”的路上有各种各样的机遇,也有很多障碍。“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大是一切的基础,能让海外读者有更多机会通过文学艺术了解中国。”
孟京辉则由戏剧“出海”联想到了中外文化差异。他认为面对全世界观众,一部作品好或不好,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他分享了自己的话剧《臭虫》在德国演出的体会,这部在国内反响相对平淡的作品,在德国演出时收获了长达六七分钟的掌声。“大多数的好作品有共性,但也不绝对,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去探索和平衡。”
最后的读者提问环节,麦家、孟京辉与戏剧爱好者、文学读者们一起,畅聊文学改编技巧,分享个人创作哲学。
“如果有机会,我肯定要排一个不一样的话剧版《风声》。我要找到原著内在更重要的一些点,或者,在戏里加上西湖醋鱼。”孟京辉从改编《风声》说起,将戏剧创作视为一种“拔着头发把自己从地球上薅起来”的癫狂状态,并指出这种状态虽具个人性,但通过感染力与观众建立公共的连接是共通的。
麦家则提出,文学是戏剧的土壤,是改编的基础。只有大量阅读文学经典,自己才能逐渐“发芽”,然后浇一点水,施一点阳光,长得越来越茁壮。提及生成式 AI正在叩击文学的山门,他表示“从传统文学到网络文学,再到当下的AI写作,文学创作不是只有一条路,在未来可能会有各种新方向、新趣味产生”。“我也在学着掌握新技术,融入年轻人。”
秋尽立冬始,在湖山与闹市的交会处,大家围坐在一起,透过艺术的棱镜,谈谈文学、聊聊戏剧。
接下来的一周,杭州当代戏剧季还将继续为全城的文艺爱好者“搭台造梦”。本周末,戏剧季闭幕大戏、音乐剧《风声》将在杭州大剧院上演。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