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的历史星空(之三十三) |
2012年05月04日 14:11:15 星期五 |
西泠之魂苏小小 杭州的西泠桥畔有一座慕才亭,亭中有一座墓,葬着南齐歌妓苏小小。 苏小小的故事出自六朝陈代徐陵编的诗集《玉台新咏》。《乐府广题》记载:“苏小小,钱塘名娼也,盖南齐时人。”《西湖游览志余》中也有记载:“苏小小者,钱唐名妓也,盖南齐时人,其墓或云西湖曲,或云江干。”明朗瑛《七修类稿》中说:“苏小小有二人,皆钱塘名娼也。一南齐时人,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解题》下已注明矣。故古辞有《苏小小歌》,及白乐天刘梦得诗称之者。《春渚纪闻》所载司马才仲事,并是南齐苏小小也。” 苏小小的生平虚无缥缈,我们只能在一些古代的诗文中寻找蛛丝马迹。苏小小的故事是由历代文人不断创作、敷衍而成的,苏小小的形象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丰满。相传,苏小小是南齐(公元479-502年)钱塘人,姿容美丽,婀娜善舞,能歌会诗。宋代何蘧创作的笔记小说《春渚纪闻》,描写了文士司马才仲夜里做梦,梦中遇到苏小小的芳魂,他们相互愉悦爱慕、幽婚三载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对以后苏小小小说的影响很大。清康熙年间的《西泠韵迹》,乾隆时期的《西湖拾遗》中,都有文章系统地演叙苏小小的生平事迹,使苏小小的人生变得具体和真切起来。如在她家的窗门一侧,挂着她自撰并手书的楹联:“闭阁藏新月,开窗放野云。”苏小小后来因为家中遭遇不幸,被逼沦为歌妓。 苏小小从小喜欢置身湖光山色中,观赏西湖山水,这是她人生的一大享受。有人曾劝她乘着年轻美貌,寻一户好人家嫁了,即使是给富豪做小,也可以过上富足的生活,总比那夕迎朝送、勉强为欢的妓女生活要强。但苏小小不这么认为,她说,嫁到富贵人家,就如鸟入樊笼,坐井观天,就不能自由地遨游于西峰三竺,荡漾在西湖的烟柳画桥之间。 有一天,苏小小坐着油壁车在白堤上观赏山光水色,遇见一位长得非常俊雅的少年,骑着青骢马从断桥出来,少年也看到了坐在香车中的苏小小,立即被她的美貌所吸引。两人四目相遇,眉目传情,一见倾心。少年还没来得及上前打招呼,只听少女在香车中吟出一首诗来: 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 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诗中的青骢马好理解,是一种毛色青白的骏马。而油壁车是一种怎样的车呢?古时有一首《临江仙》的词对它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毡裹绿云四壁,幔垂白月当门。雕兰凿桂以为轮。舟行非桨力,马走没蹄痕。 望影花娇柳媚,闻声玉软香温。不须窥见已销魂。朝朝松下路,夜夜水边村。 骑马的少年名叫阮郁,是奉父亲阮道之命,到浙东公干,听说西湖美丽,就顺道前来游玩。 阮郁见了远望如晓风杨柳的苏小小,听了苏小小吟的诗,就动了心。他经过打听,才知道这位美丽少女是杭州歌妓苏小小。于是,阮郁就托人介绍,来到清幽的西泠桥畔,在松下屋舍与苏小小相见。这一次,他把苏小小看了个真切,《西泠韵迹》中用一首《西江月》这样描绘从绣帘中走出来的苏小小: 碎剪名花为貌,细揉柳成腰。红香白艳别生娇,恰又莺雏燕小。 云鬓乌连云髻,眉尖到眉梢。漫言姿态美难描,便是影儿亦好。 西湖山青水秀,古时就是谈情说爱的好地方。苏小小与阮郁相识以后,形影不离,常共游西湖山水,访遍那时为数不多的古迹名胜。 经过在西湖边风花雪月的相恋,两人感情日深,结为夫妻。但是,好景不长。不久,阮郁在京城做官的父亲催儿子归去建立功业。迫于父命,阮郁只得依依不舍地与苏小小话别。从此,阮郁如乘黄鹤去,小小思夫心忧忧。 当时,上江观察使孟浪听说苏小小芳名,便记在心里,心中还有些怀疑,不信西湖边真有这样美丽的才女。一次,他来到钱塘办理公事,就想会一会苏小小。 他在湖中官船上设宴,派人去请苏小小前来相陪。没想到催了几次,苏小小都托说有事,没有前去。孟浪恼火了,心想一个妓女竟敢不把自己这个官员放在眼里,就派人到县衙,让他们立即将苏小小拿来。县官知道孟浪性情暴戾,不好惹,就悄悄地派人告诉苏小小,要她青衣蓬面前去谢罪,少惹事端。还有人劝她先用钱去打点一下,以免受皮肉之苦。 苏小小听后不慌不忙。她混迹风尘,阅人无数,最了解男人,尤其是那些当官的男人。她知道孟浪恼怒是因为见不到自己,自己要是稍作梳妆,他见了之后就会给欣慕之心以安慰,恼怒自然就会消去。如果自己青衣蓬面去见他,显得不才不美,他就会更加恼怒,自己反而会遭到羞辱和不幸。 她在一番梳妆之后,来到西湖边,款款上了孟浪的官船。孟浪心中有气,刚想发作,但一见苏小小美丽的容貌,闻到从她身上散发的淡淡的幽香,气马上就消了一半。但他还是要难为她一下,就说:“我叫了你三天,你为什么不来?今天来了,是求生,还是求死?” 苏小小说:“‘爱之则欲其生,恶之则欲其死’,都在相公欲中,贱妾安能自定?”孟浪听了以后笑着说:“果然风流聪明,但这些都是口舌之辩才,不是实学。你若能赋得好诗,我不但不加罪,还要以礼相待。”说完就指着船中桌子上一只花瓶上画的一枝梅花,要她做一首诗。苏小小从容不迫,信口吟道: 梅花虽傲骨,怎敢敌春寒? 若更分红白,还须青眼看! 孟浪听后,不得不钦佩苏小小的才华。当然,更使孟浪倾心的还是苏小小诱人的姿色,他笑着走下来,搀定苏小小的玉腕,邀她入座,一同欢饮。孟浪恩威并施,终于将苏小小拥入罗帏,轻解裙带,一亲香泽,留下重金后满足地离开了杭州。 西湖的秋季天高气爽,丹桂飘香。一天,苏小小来到杭州赏桂胜地满觉陇赏桂花,在香气袭人的石屋洞结识了正在攻读的穷书生鲍仁。鲍仁学习勤奋,清俊正直,却因家贫无力筹措盘缠,难以赴京应考。苏小小知道这一情况后,就邀请他到自己家中相叙,慷慨地拿出百两银子,送给鲍仁,帮助他赴京应考。鲍仁双手接过美人的馈赠,满怀感激而去。 鲍仁金榜题名,出任滑州刺史。此刻,他最想见的人是苏小小,他没有忘记恩人,专程来到西湖边,准备好好地酬谢苏小小,与她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哪知此时,苏小小因苦苦思念远方的夫君,加上应酬过劳,感受风寒酿成了大病,已经香消玉殒。苏小小临终之前说:“交,乃浮云也;情,犹流水也。随有随无,忽生忽灭,有何不了,致意于人?至于盖棺以后,我已物无形消,于丰俭何有?悉听人情可也。但生于西泠,死于西泠,埋骨于西泠,庶不负我苏小小山水之癖。” 鲍仁得知已不能与苏小小重逢之后,穿戴白衣白冠,骑快马来到西陵桥头,他抚着苏小小的灵柩伤心地哭道:“你是个千秋具慧眼、有血性的奇女子!既慨然助我百两银子,怎么就不待我功成名就?我这一腔知己之感,向谁去说?”声泪俱下,闻者无不为之动容。 鲍仁在西陵桥头为苏小小筑墓,亲笔题书了“钱唐苏小小之墓”的墓碑。后来,墓上建起一座亭子,叫做慕才亭。 苏小小的故事不断被传唱,被写入各种文学作品,被搬上舞台。从中晚唐开始,诗人们的心中有了一个倩影,把苏小小作为吟咏和表达情感的对象。唐长庆初年,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他不仅修六井,筑白堤,还为弘扬西湖历史文化做出了贡献。白居易很关注苏小小这个人物,在他的笔下,苏小小是一位天真多情的西湖少女:“苏州杨柳任君夸,更有钱塘胜馆娃。若解多情苏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剥条盘作银环样,卷叶吹为玉笛声。”来到杭州以后,他写过“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等诗句。 以后,无论是唐宋年间,还是元明清历代,诗人在写西湖时,总是忘不了苏小小,忘不了这个当年曾出现在西湖边荒村野渡的美丽悲剧形象,经常将苏小小写入诗中。 宋代尤其是南宋开始,西湖进入了历史上的繁盛时期,西陵古渡作为连接栖霞岭与孤山的交通要道,到这里摆渡、登山游湖的人越来越多,这里的苏小小墓也因此游人不断,蜚声遐迩。诗人们在西湖寻得这一风流古迹,自然是诗兴难奈、有感而发,写苏小小的诗多得满箩筐。 在这些诗词中,唐代李贺的《苏小小墓》较为有名,这首著名的“鬼”诗,写出了苏小小美丽的鬼魂: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东,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还有张祜的《题苏小小墓》,凄婉地诉说了苏小小的故事: 漠漠穷尘地,萧萧古树林。脸浓花自发,眉恨柳长深。夜月人何待,春风鸟为吟。不知谁共穴?徒愿结同心! 宋代隐居孤山的诗人林逋也写过有关苏小小的《相思令》,使人感到过着梅妻鹤子隐居生活的林逋,心中也翻腾着感情的波澜: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争忍有离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 南宋时,康伯可模仿林逋,也作有写苏小小的《长相思》: 南高峰,北高峰,一片湖光烟霭中。春来愁杀侬。 郎意浓,妾意浓,油壁车轻郎马骢。相逢九里松。 与南宋同时期的金朝,也有诗人写苏小小,元遗山作有《苏小小图词》,用词题画,实际上是描画了苏小小的美好形象: 槐阴庭院宜清昼,帘卷香风逗。美人图子阿谁留?都是宣和名笔内家收。 莺莺燕燕分飞后,粉淡梨花瘦。只除苏小不风流,斜插一枝萱草凤钗头。 有关苏小小的诗句,在历代诗词中经常可以看到。宋代徐铉有“凭郎暂驻青骢马,此是钱塘苏小家”,元代杨维桢有《西湖竹枝词》“苏小门前花满株,苏公堤上女当垆”,明代纪青有“墓头堤上柳株株,才子佳人总姓苏”,清代黄仲则《江南好》“有怨只埋苏小骨,无情不上范蠡舟”,清代赵翼有“苏小坟连岳王墓,英雄儿女各千秋”。要在历代文人的诗词中寻找关于苏小小的诗句,还可以找到很多。 苏小小的名字在历代西湖题咏中频繁出现,西湖胜景与苏小小的倩影和精灵已经融为一体。文人们失意回乡归隐时,会想起“乡亲苏小小”,为“罗袜香尘何处觅”而感到惆怅;得意还乡后,他们重睹山水湖桥,幻想着与苏小小邂逅酬唱、款诉衷情。清代学者、诗人袁枚就刻有一枚“钱塘苏小小是乡亲”的印章,常带在身边。苏小小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西湖山水和文化中一个活的灵魂。 苏小小这个人物,不仅文人们关注,而且还引起了皇帝的注意。相传,康熙皇帝南巡来到杭州,在接见地方官员时,似乎是随口问起:“听说你们这里出过一个苏小小,不少诗人写过她,朕想到她墓上看看,这个墓还在吗?”地方官员报告说:在呀,皇上要看,明天就能看到。据说康熙皇帝第二天看到的苏小小墓是地方官员连夜堆起来的一个土丘。 乾隆皇帝到杭州时,也传下了一段与苏小小有关的轶事,而且促进了这一历史遗迹的保护和传承。对此,清代沈三白的《浮生六记》中有记载: 苏小墓在西泠桥侧。土人指示,初仅半丘黄土而已。乾隆庚子圣驾南巡,曾一询及。甲辰春,复举南巡盛典,则苏小墓已石筑其坟,作八角形,上立一碑,大书“钱塘苏小小之墓”。从此吊古骚人不须徘徊探访矣。 苏小小墓旁的慕才亭,几经翻建。在亭子的柱子上,历代以来许多文人施展才华,创作了众多的楹联,给这一文化现象增添了内涵。如“千载芳名留古迹,六朝韵事著西泠”、“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几辈英雄拜倒石榴裙下,六朝金粉尚留抔土垄中”、“桃花流水杳然去,油壁香车不再逢”、“十载青衫频吊古,一杯黄土永埋香”等。 苏小小被塑造成心灵性慧、姿容如画、识见不凡、富有血性的奇女子,具有痴爱山水、喜欢自由、豁朗达观、慷慨侠义的性格特点,有谙熟世情、洞彻人生的丰富阅历。许多文学作品中对苏小小貌奇、才奇、识奇的佳人禀赋,对男女情爱和人之相知、贵知乎心的男女情谊进行了歌颂,具有反对封建礼教的进步意义。 苏小小是西湖上最早出现的才女,是西湖人文的一个亮点,苏小小的艺术形象在宋元旧式才子佳人的基础上充实、完善,成为中国才子佳人艺术世界中的一个典型形象,她的故事逐渐被演化成才子佳人小说的经典范式。苏小小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历史上有不少人对她的故事、形象、影响等作过研究。吴晶在《西湖诗词》一书中说:“后世文人的西湖佳人情结正由她而起。”“作为六朝人物,苏小小一出,作为最早的西湖女性与女诗人,奇妙地预言、影响和奠定了后世西湖才女们的情性和命运。”事实似乎真是如此,在以后出现的西湖女子的身上,或多或少地可以看到苏小小的影子,或者是苏小小对她们的影响。 |
来源: 作者: 编辑: |